首页 长征文化

红西路军在景泰长征故事

2019-06-06 admin 从头越 浏览1956

1、连长杨明泰安度晚年在景泰

在大拉牌战斗中,红9军80团3营3连连长杨明泰,追击敌人至雷家峡口时不幸中弹,因失血过多,晕倒在雷家峡的山谷中,被战友抬到红豁岘(今红岘),因伤口感染不能行走,只好流落景泰。大部队离开后,“马家军”又开始疯狂搜捕红军失散人员。他连夜行走二十多里来到郝家窑,得到张海子相救。张海国自幼生眼疾,双目视力受限,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将杨明泰藏在自己家附近的一处羊圈的小房中,用花椒煮水为他清洗伤口。

为了不使杨明泰落入敌人之手,张海子带着杨明泰转移到较远的亲戚张桓武家暂避,一个多月后又回到郝家窑。甲长得知他母子二人带回一名红军,立即带人来驱赶杨明泰离开,还打了张海国几个耳光,怒骂:“收留他干什么,赶快把他撵走。”甲长怒气冲冲地走后,他们三个人抱头痛哭,最终他们无奈地送杨明泰离开。

杨明泰伤势未愈,行走艰难,张海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救人救到底吧。于是母子俩又追出十里地,将杨明泰带回来。为使甲长他们不生疑,他们把杨明泰的鞋脱下,倒绑在脚上,造成人已离开的假象,连夜返回。他们把杨明泰带到离村子5公里的红水沟,藏在一个长满草的土坑中,一般人很难发现。他们每天在夜深人静时,偷偷送食物和水过来。有一次,他们就遇到一只恶狼,他二人差点送命。但他们面临的还有比狼更可怕的困境,那就是家里仅有的粮食很快被吃光了。张海国想方设法找粮食,他先后到红豁岘、黄茨水等地的亲戚家借粮维生,勉强度日。

40多天后,杨明泰的伤势有所好转,“马家军”搜查红军的风声也日渐松懈。杨明泰便与张海子一起外出打工,先后到镇虏堡、大芦塘、城北墩等地打工。

杨明泰三人在这里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到哪里他们都相依为命,共度艰辛。后来,张海国眼疾加重,双目几乎失明,其堂弟张生国为了照顾方便,与张海国、杨明泰合居在拉牌村。

杨明泰和张海国两人都终身未娶,他们一直和张生国一家和睦相处。张生国将自己的儿子给杨明泰和张海国两人各过继一个,给杨明泰的儿子取名杨礼仁,给张海国的儿子取名张国福。

杨礼仁从小和杨明泰睡一个被窝,感情很深厚。杨礼仁在不经意间的谈话,让我真觉得他们的父子情义超越了血缘亲情。杨礼仁说他从小到大,一有空就做的一件事就是剥杨明泰脚上的老茧,剥了一层又一层,从来都没剥尽,这是一名经历过万里长征军人的见证。杨礼仁后以红军后代的名义居住在红军村——康家闸,县上还照顾他到砌块厂工作,后该企业破产,杨礼仁下岗务农至今。

杨明泰第一次回到四川老家时,他的父母和大哥都已过世,老家只有一个年龄相仿的侄子认识他外,活着的家人再无人知晓他。出身贫寒的杨明泰,家有兄弟6人,他排行老五,10岁就与哥哥们一起外出打工。

1931年,他在四川与二哥打工时一同参加了红军,自长征开始,他便与二哥失去联系,之后杨明泰没有走,他一直得到当地政府的照顾。

杨明泰为人忠厚老实,吃苦耐劳,他身上有着红军特有的优良品质,因此深受当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之后杨明泰当上了人大代表,经常出席公社、县上的各种会议。据张生国之子张自富回忆,每次杨明泰接到上面开会的通知,便从田间地头回家,吃一碗炒面(粮食炒熟磨成的面粉),翻山越岭走捷径去参加会议。

有一年,他从四川回来时,大冬天背回一麻袋青豆角。这在当时物流不发达的年代里,反季节的新鲜食物来到这小山沟里,真成了稀奇又稀罕之物,让村里人和家人都大开眼界。杨明泰原西路军战友徐国珍在任命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时,接他到兰州安度晚年。他在军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放弃了那里安逸舒适的生活,又回到拉牌村陪伴生活在黑暗中的兄弟——张海国。

后来,杨明泰失散多年的二哥有了消息,原以为早已牺牲的二哥之子,在景泰酸茨水梁上当兵时,来红军村看望杨明泰。原来二哥留落在了甘南的舟曲。

杨明泰的一生,无论到哪里,心中都放不下张海国。他们的这种生死情意已超越骨肉亲情,杨明泰时刻不忘张海子的救命恩情,用他的一生来报答张家母子的救命之恩。

晚年的杨明泰,因长征途中头部和腰部等处的旧伤和严重的支气管炎病的折磨,每到冬季都得住医院治疗一段时间。他一直得到养子杨礼仁夫妇的精心照顾,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的他,晚年还算幸福。

1995年3月3日,杨明泰因病与世长辞,终年83岁。(白银晚报 2016-10-15)

2、彭世璋给红军当向导

红军每次行军打仗,都有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带路。据初步调查,全县有19个村子的70多名群众给红军当过向导。赵家水的彭世璋,在红军总指挥部驻赵家水期间,被红军留在总部,食宿都在那里,红军首长随时向他询问当地的地形、社情、道路、村与村之间的距离,有无山头和沟壕,水井或泉在哪里,他都认真回答,使红军首长掌握了当地的许多情况。一次,红军一部要到一条山去,遭遇敌机轰炸,是两位红军战士将他扑倒掩护,最终把红军带到了那里;红军西进时,他又把红军带过雷家峡。

3、景泰农民筹粮支前

20世纪30年代的景泰县,人口稀少,地瘠民贫,马步青部驻守河防后,景泰人民所受的压迫甚为残酷。红四方面军来到景泰,除紧张的行军打仗外,还采取写标语、演节目、搞讲演、访贫问苦等形式进行宣传,并帮助群众担水、扫院。人民群众认识到红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便纷纷起来支援红军,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赵家水、福禄水、锁罕堡、荒草渠、席滩等地的群众,成立“办粮委员会”,积极筹集粮草。办粮委员会的成员胸前戴着用红布做的身份证,来往于民间,走家串户,动员群众,出售或捐献粮食,支援红军。总指挥部驻地赵家水的群众,在“办粮委员会”的带动下,男的给红军杀猪、宰羊、筹粮,女的帮红军磨炒面、补衣裳。红军临走时赠给群众一面红旗,表达了红军对群众的感激之情。

席滩村农民王仲汉,给红军借粮3石2斗(折合1100斤),红军一位首长用毛笔写了“借王仲汉粮3石2斗”的借条,盖上了红军部队的印章。

城北墩群众王积银、王积素、王积贤等,帮助红军安排食宿,背草喂马,还动员群众给红军卖猪、借粮、献粮,仅开明人士李冠英就献粮9石(折合3150斤)、马一匹、猪两口,红军撤离时送给他一头小骡驹和一些烟土。小芦塘、福禄水等村的群众,给红军贡献了大量羊只,仅彭长龄一家就提供了700多只。

许多村庄的群众,还向红军提供木箱、木柜,红军用来装上沙土当作作战掩体;提供木椽、绳索,红军用来绑扎攻城的云梯;提供门扇、木板,红军用来抬伤员。

4、女红军刘汉润两次入党交党费

刘汉润,1917年出生在四川通江一个贫寒的佃户家庭。14岁时她毅然参加徐向前、李先念领导的红军童子团,1936年11月,刘汉润在渡过黄河后的景泰县火线入党。她先后担任红西路军直属妇女工兵营三连连长、指导员,亲身经历了古浪、永昌、山丹、临泽、倪家营子、梨园口等多场战斗。被马匪俘虏后,在监狱里,看守所的连长牛兴武,景泰寺儿滩人。对性格坚强的刘汉润产生了好感,他要刘汉润跟他回老家。刘汉润在被俘姐妹们劝说下,给牛兴武提出“尽量保护这些被俘的红军、找机会离开敌军,回景泰老家安心过日子”的条件。几个月后,牛兴武趁机放走了3名被俘的红军战士,离开敌军部队逃回老家景泰,实现了他对刘汉润的承诺。

刘汉润跟随牛兴武来到景泰县寺滩乡,在此后风雨如晦的贫瘠日子里,是“共产党员”这个灿烂的称谓,支撑着她的每一天。日子再苦再难,刘汉润坚韧如戈壁滩上的芨芨草。她坚信,只要有一口气在,她就要想方设法找到党组织,缴纳失联这几年没有缴的党费。没有分文收入,刘汉润只有从指头缝里抠钱,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此时,已有了一双儿女的刘汉润,只要孩子不饿得啼哭,她就把零零碎碎的家用钱都存起来,再用草纸一层一层包裹着,藏在草席下、房梁缝,等到家里没人,她总要悄悄拿出来数一数。回归组织的渴盼,常常让刘汉润火急火燎、夜不能寐。即使年幼的女儿生病需要钱治疗时,刘汉润抱着女儿犹豫再三,还是没舍得从党费里拿出钱来给女儿看病,还一直告诫自己,那是党费,是组织的钱,一分都不能动!

1949年兰州解放后,刘汉润拿着自己积攒了十几年的党费,跑了几十公里路,找到驻扎在景泰县的解放军。一大堆分分角角的凝结着共产党员赤胆忠心的钱,有的已破损,有的染着血迹,有的被捏出汗渍……因为没有相关证明,工作人员婉拒了刘汉润补缴党费的请求。那一刻,这个在战火面前都没有屈服的红军战士失声痛哭。让人欣慰的是,1951年,党伸出有力的双臂,把刘汉润这个失散多年的孩子,紧紧拥入怀中。二次入党后,刘汉润又一次庄严地站在党旗下,并补交积攒了13年的党费。

这次上缴1万元“特殊党费”,年近百岁的刘汉润老人说,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夙愿。“我是党培养的。在过去苦难的日子里,是党解救了我。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作为一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缴纳一万元特殊党费是为党‘庆生’,这件事几年前我就想好了,一直怕年龄大,害怕等不到这一天,就给家里人做了交代。如今,能在有生之年亲自做这件事,也算是不留遗憾了。”(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石琳、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