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文化

“红军教导师”:留一段美谈在庆阳

2020-06-17 从头越 甘肃日报 浏览823

1937年,红军教导师卫生处医务干部合影

庆阳习称“陇东”。她不仅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而且是原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辖内的革命根据地,包括现在的环县、华池、庆阳、合水4个县和正宁、镇原、宁县的一部分,占全区总面积的86%。

当年的“红军教导师”,仍然在陇东地区传为美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随军学校干部营与陕北的红军学校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1936年1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红军大学”。同年6月,西北红军大学撤销,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下设一科、二科、三科。

7月,第三科奉命由陕北保安迁驻环县木钵镇,改为“红大步兵学校”。

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不久,二、四方面军的两个随营学校并入红大步校。

12月下旬,步校移驻庆阳县城。

1937年1月,红大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步校随之改称“抗大步兵学校”,对外称“红军教导师”,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郭化若任教育长,罗贵波任政治部主任。

教导师进驻木钵时,这里刚刚被西征红军解放,地方政权尚未建立,周围的土匪也未肃清,南边庆阳一带还驻有国民党东北军。因此,他们除进行文化学习、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外,还肩负维护社会治安、协助建立健全地方政权、开展与东北军的统战工作等任务。移驻庆城后,蔡畅率领的陕甘宁省委工作团也来到这里。教导师一面进行教学训练,一面配合工作团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建立党组织和群众团体。并派出干部和学员深入街道农户,进行民情调查。同时,广贴布告,印发材料,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和统一战线原则,征求对红军的意见,还设立了问事处,接待群众来访,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启发群众的觉悟。

1937年1月,“庆阳县各族各界群众抗日救国联合会”在庆阳成立。月底,成立了“庆阳县抗日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蔡畅任主任。

为了打击封建势力,进一步从政治上解放和发动群众,1937年4月至5月,教导师与省委工作团又在庆城领导开展了一场轰动省府的“反冯灭霸”斗争。庆城有个姓冯的恶霸地主,长期以来依仗官府,勾结土匪,抢劫商贾,强占良田,包揽诉讼,残杀无辜,贪污赈款,勒索饥民,无恶不作,群众十分痛恨。红军进驻庆城后,冯又造谣惑众,离间团结,破坏统一战线。红军教导师和省委工作团根据群众的揭发,深入调查,掌握了其大量罪证后,安排救国会组织群众向国民党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控告,迫使公署与教导师政治部联合成立了19人的“冯案检查委员会”。

4月7日,教导师依群众要求,将冯家父子等6人逮捕,同时张贴布告,公布了冯家父子的罪状,并通电国民党南京政府。庆城内外群众听到消息后,纷纷涌向救国会,要求严惩冯家父子。

14日,在教导师民运科和救国会的主持下,庆阳各界群众3000余人在庆城关帝庙大院召开声讨大会,愤怒的群众接二连三地发言控诉,并写请愿书,罢市游行,抗议国民党南京政府和甘肃省政府包庇冯,要求就地立结,迫使国民党西峰公署不得不同意“组织会审,就地结案”。

5月7日开庭审理,8日审结,分别判处冯家父子3人有期徒刑15年、10年、7年,并追回贪污款1.3万元,公费2000元,赔偿款533元,粮食2240公斤。“反冯灭霸”斗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反动气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斗争勇气。

教导师和工作团还办学校,办民教馆,成立文艺宣传队,使群众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觉悟。特别是提倡男女平等,组织妇女放足,走出家庭进学校、进识字班学文化,追求婚姻自主,参加社会活动,收效尤为明显。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教导师学员相继毕业后,纷纷奔赴前线。教导师撤销后,一部分干部进入八路军随营学校,开赴山西继续办学,一部分留在陇东工作。

如今,70年的时光已经过去,而当年红军在陇东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场战斗,以及陇东人民对红军的鼎力支援、鱼水情深,都依旧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鲜活地传颂,老区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红军长征的精神也鼓舞着老区人民不断建设和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