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文化

红军长征在关岭长征故事

2019-07-02 admin 网络 浏览1504

1、“苏维埃夫妇”在关岭被捕

罗明(1901-1987):广东大埔人,曾任福建省委书记。1933年因拥护和贯彻毛泽东关于“开展游击战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方针,被作为“罗明路线”的代表遭到错误批判。

谢小梅(1913-2006):福建龙岩人,15岁参加革命,罗明妻子。二人是中央红军长征队伍里为数不多的一对“苏维埃夫妇”。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罗明和中央党校学员100余人被编入了中央后勤纵队,该纵队由叶剑英任司令员。由于罗明仍戴着“罗明路线”的帽子,他被分配在后勤纵队当联络员,负责宣传和收容工作。

谢小梅被分配在中央纵队干部休养连,担任政治战士,是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之一。干部休养连是一个特殊连队,全连有300多人,有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老同志,还有受伤的红军师团级以上干部。在长征途中,谢小梅和李坚真、邓六金、钟月林、吴富莲等姐妹们全靠步行行军,同时,还肩负宣传、救护伤员、收容掉队人员等工作。

刚生完小孩十几天的谢小梅,身体十分虚弱,走路时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又患有贫血症,经常头晕。组织上要求她走在行军队伍的后面,收容掉队队员。

一次,因为没有走在队伍的最后面,谢小梅被一位支部领导批评“无组织无纪律”,还提出要处分她,当时谢小梅感到特别委屈。后来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出面,他说:“小梅等几个女同志,一路上都是全凭自己的双脚行军,已经很不容易了。她们还做了大量工作,真是很了不起。小梅仅仅是走得快一点,有啥错?”

遵义会议之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受王明“左”倾路线打击的干部陆续被起用。罗明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央还派胡耀邦任地方工作部秘书。在二渡赤水后娄山关战斗中,红军攻占娄山关冲到山顶时,罗明带着地方工作部的同志,也很快赶到山顶,一路上做救护伤员的工作,并对伤员和担架队员做好宣传慰问工作。

突然,指挥部发出防空警报,大家都紧急疏散隐蔽。罗明和胡耀邦见路上满地是红绿标语纸、油罐子和伤员丢掉的东西,目标很大,容易暴露指挥机关,他们就冒着生命危险,赶紧收拾山顶大路上的杂物和各色的标语纸张。到敌机飞来投弹时,两人才就地卧下。

敌机在山顶大路上投了3枚炸弹,炸弹爆炸,弹片四射,罗明和胡耀邦都被弹片射中。弹片击伤了罗明的手和大腿,伤至动脉,流血较多,医疗队用担架把他抬下山。胡耀邦大腿也受了伤,因为缺乏担架,只得自己缓缓步行,在下山路上遇见肖月华和廖似光两位大姐,她们把运被盖(被子)的小驴让给了胡耀邦骑上。罗明经傅连璋医生救治,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开刀取出了弹片。

红军四渡赤水后,行进至黔西北盘江的时候,党中央派陈云同志和罗明谈话,要他和谢小梅一起留在贵州。陈云对罗明说:“你受伤重,流血太多,虽然身体有好转,但还不能适应急行军和长途行军,所以要你留下。”

一开始,罗明表示愿意坚持随军行动,保证不会掉队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陈云又说:“中央已经决定在云、贵、川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央决定要你和谢小梅同志留在贵阳郊区开展农运工作,是有重要作用的。”

陈云特别说,朱祺留贵阳搞工运工作,罗明、谢小梅夫妇在市郊搞农运,由朱祺领导,一切路费、经费都由他掌握分配,还有一个川籍老人带路。

罗明心里起初十分不舍。他觉得在这残酷的形势下,红军队伍刚刚在毛泽东领导下打了几个胜仗,形势有所好转。离开红军队伍,必然会九死一生,而且“罗明路线”还没有给予平反。再加上朱祺在反“罗明路线”时表现得特别积极,现在要与他合作,在他领导下工作,心里确实有些顾虑。

但是,听到陈云同志说是任务时,罗明便表示接受组织的决定。

谢小梅起初也不理解,她问罗明:“这是为什么?”罗明就一句话:“这是组织决定,是工作需要。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条件再艰苦,也要坚决服从,努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就这样,罗明、谢小梅夫妇告别了生死与共的红军长征队伍。鉴于当时的环境和接受任务的性质,他们没有向战友们告别,秘密地离开长征队伍,开始了更艰难、崎岖、坎坷的两个人的“长征”。

罗明、谢小梅夫妇一行4人,与长征大部队分手后,向贵阳方向进发,一支小部队护送他们过了北盘江的浮桥。他们化装成老百姓赶路,到了关岭县城门,哨兵一听口音觉得可疑,就把他们抓了起来。当晚,监狱法官提审朱祺,不久他安然回到牢房。后来得以证实,朱祺用钱买通了法官。

朱祺离开前,罗明曾向他要活动经费和与当地党组织联系的方式,但他不给,说是到贵阳后再想办法见面,他会在路上做暗号。带路的川籍老人也跟着走了。后来敌人又提审罗明,他坚持讲自己是和朱祺合伙做生意的,没有露出破绽。被关了十天左右,赶上关岭换县长要清理监犯,罗明、谢小梅夫妇才得以侥幸出狱。

从关岭到贵阳,罗明、谢小梅夫妇步行了两天半,每天走七八十里。他们不敢走大路而走小路,夜宿不进城,途中没钱就靠卖衣服换铜钱买糍粑吃。

到了贵阳后,谢小梅到保长家当了佣人,罗明先在公安局当清道夫,后因怕暴露身份又调到了消防队。当消防员每天要挑几十担水,还要参加训练,磨难了三个多月,父亲肺病复发吐血。

之后,罗明、谢小梅夫妇经广西、广东、香港辗转到了上海。 (南方杂志,罗小玲(罗明女儿)回忆,有删改。)

2、一张布告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长征文物——《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布告长71厘米、宽50.4厘米。

这张《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是1935年1月,红军进入遵义城后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组织印制的,是党和红军宣传政治主张和方针的重要文献。

它用贵州白皮纸石印而成,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对待少数民族、工人、农民、商人以及白军士兵的各项政策;宣传红军的性质、纪律与任务;号召工农群众组织起来,“自动打土豪分田地”、“收缴一切反动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踊跃“报名当红军”等等。

关于这张布告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1935年4月,红军长征来到贵州关岭板袍村。这是一个只有二十几户布依族人家的小山村。除了一位50多岁的老人杨登凤外,其他村民由于听信敌人的谣言,都躲到深山老林中去了。通过与红军接触,看到红军严守纪律,杨登凤老人相信“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不但帮助部队张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还向乡亲们宣传红军。红军离开板袍村后,杨登凤老人悄悄将布告藏在墙缝中,后又用油纸包好转移到屋顶的瓦沟中。虽然后来地主和国民党军队曾以杀头相威胁,逼迫老人交出布告,但老人始终不吐露布告的位置,几经周折,终于将这张珍贵布告保存下来。(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