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历史

红军长征在通渭

2019-08-14 admin 从头越 浏览1187

一、红军长征在通渭概述

在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的一年中,红25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由秦安、武山、甘谷、陇西等县进入通渭县境,期间,红军先后经过全县23个乡镇的80%左右的村庄。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红军战士有近600人,前后有近100名红军战士因伤留在民间。

红25军过通渭:1935年8月13日,红25军经秦安县龙王庙进入通渭县新景乡,当天又离开通渭县到静宁县的王家堡子。

红一方面军过通渭:1935年9月26日,红一方面军经武山县榆盘进入通渭县蒲家山、史家庙、许家坪道、涧滩到达榜罗镇。27日召开榜罗会议,29日进发通渭县城。10月2日清晨3时,分三路离开县城,3日全部进入静宁县四河乡。

红二方面军过通渭:1936年10月12日,红二方面军分两路进入通渭县境,主力红军经过义岗川时,遭受敌人飞机攻击伤亡惨重。

红四方面军过通渭:1936年9月3日至5日,31军及先遣部队进入通渭榜罗镇一带,6日,31军93师进入通渭第三铺,9月底,4军进入通渭毛家店,10月5日至7日,30军、9军、5军进入史家庙、榜罗、高庙山、什川一带。10月22日,全部离开通渭进入会宁。

二、红军长征在通渭大事记

1、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榜罗会议”

1935年9月26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通渭县榜罗镇。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当时的国立榜罗小学详细阅读了报纸杂志,进一步了解了全国形势和陕甘苏区的情况。9月27日,在毛泽东居住的青堂瓦房里召开了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五名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最高领导人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去,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

榜罗会议的召开,使中央红军结束了长期没有明确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被动局面,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良好的落脚点。

2、《七律 长征》首次朗诵在文庙街小学

1935年9月29日,红一方面军从榜椤镇出发,经文树川、第三铺进入通渭县城。这是红一方面军长征进入甘肃后进驻的第一座县城。当天晚上,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激情满怀,即席朗诵了他著名的《七律 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气势磅礴,风格豪迈。诗中,对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了速写。

2000年,上海电视台与通渭县人民政府在文庙街小学共建了“V”字形《七律?长征》诗碑,镌刻着《七律?长征》全文。 “V”字造型,象征着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重大转折,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向陕北,意味着胜利到来;又有飞翔的意思,象征祖国腾飞;不对称的“V”形为学校使用最多的一个符号,表示正确,象征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

3、南河滩全军文艺大联欢

“就要踏上我们朝夕想念的“家”——陕北的土地了。”

1935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在通渭县城主持召开了干部会议,他说:这里离陕北很近了,再往前走,就要踏上我们朝夕想念的“家”——陕北的土地了。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将陕北称为“家”。

9月30日晚上,红一方面军指战员欢聚在城南门外河滩上一起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文娱联欢晚会和大会餐,邓发、叶剑英、杨尚昆等领导发表演说,讲了北上抗日的重要意义。今天的通渭县南园体育场,便是曾经的南河滩,那时长满了大柳树,晚上战士们在树上挂满五颜六色的旗子,部队回来以后,5、6人一组会餐各种各样的伙食,同时战士们载歌载舞,表演各种节目。

1986年,中共通渭县委、县政府为了纪念这次红军长征路上少有的联欢盛会,特立“红一方面军文娱晚会纪念碑”,以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

4、华家岭阻击战

在通渭境内,红军先后和敌人在喇嘛墩、韩家岔梁、曹家岘、党家堡、石堡子等地发生过战斗,其中华家岭阻击战,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前的最后一战,也是战斗最激烈的一战。

1936年10月22日, 红四方面军全部离开通渭进入会宁境内。敌人整编师9个团紧跟红军到马营、华家岭一带,天空有敌人飞机侦察轰炸。

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命令三十七团就地阻击,以掩护主力北进。团长李连祥、团政委谢良即指挥全团抢先占领双墩梁、回回湾、营坊湾等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华家岭新站被敌机轰炸,红军手枪队战士三十多人牺牲,年仅23岁的团参谋长王力和一百多名指战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红三十七团在刺鼻的硝烟中边打边撤,撤至通渭、会宁交界处的大墩梁后,又与三十九、四十三、四十五团一起,与国民党军二十五师展开更加残酷的战斗。

在大墩梁,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中弹牺牲。27日,朱德、张国焘致电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5军此次在会宁一带激战两日夜,敌机7架轰炸,伤亡887人,炸毁与损失枪支380条,干部、弹药消耗、伤亡甚大,罗南辉同志牺牲。”

这场悲壮激烈的血战整整持续了两天,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

三、通渭简史

通渭自汉元鼎三年(前114)置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49年以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社会潜力和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生灵涂炭。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穷苦、愚昧、落后。1949年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渭县一改过去的模样,焕然一新。

通渭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2018年末户籍人口43.89万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耕地面积225.36万亩(土地确权实测面积),海拔1410-2521米,年均气温7.5℃,年降水量380㎜左右。2011年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被列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马家窑”“齐家”文化。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榜罗镇会议革命遗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大力实施生态固本、产业优化、城乡一体、服务均衡、文旅名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草畜、新能源、玉米“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果蔬、劳务、文化旅游“六大特色产业”,积极创建全国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新能源精准扶贫示范、“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三大基地”,持续推进民生、法治、人才、党建“四大工程”,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2017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0.72亿元、同比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35.61亿元、下降3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8亿元、增长7.4%,大口径财政收入3.35亿元、增长3.2%,财政支出31.41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6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7元、增长8.8%。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镇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

——翰墨飘香,书画通渭。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其中中美协会员5人、中书协会员40人,省美协会员75人、省书协会员86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通渭小曲”和“通渭影子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诗书传家,耕读通渭。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清有赵荣、王瓒、李南晖、牛树梅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

——旱作农业,生态通渭。草畜、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初具雏形,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旱作循环农业路子,2013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

——陇上神泉,养生通渭。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硫、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通渭温泉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级景区。

——风光互补,清洁通渭。风力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年均有效风速4.7m/s、有效发电时数6000h,年日照时数2430h,光伏发电年可利用时数达1400h。2014年12月国家能源局批复建设的通渭风电基地是全省第三个、陇中地区唯一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14年被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