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文化

红军长征在天水长征故事

2020-06-23 长征路 红军长征在天水 浏览1133

1、意外缴获无线电台

红二方面军第六军的十六师、十七师、十八师和模范师在六军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的指挥下,为左纵队向两当、凤县前进。于1936年9月14日经礼县的红河镇到天水县华歧乡的余家坪、海头一带。进驻余家坪的当日,发现从牡丹方向前来一小股敌人,当即采取了避强打弱的战术,跟敌人展开了战斗,用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结束了战斗,缴获敌无线电机一架,俘虏敌人四十余名,缴获枪支四十余支。同日晚驻华岐乡安集寨等村,并向群众宣传“我们都是穷人的队伍,穷苦农民是一家”的革命道理。(麦积区史志办)

2、白音峡打地窖救护红军伤员

9月16日,红军从杨集寨出发,经皂郊乡兴隆镇,再经娘娘坝乡,到李子园的白音峡宿营。前卫师在李子园附近歼敌一连。红军离开白音峡时,有一伤员名叫凌春和,因伤势过重,不能随部队行军,便留在群众家养伤。群众为防止国民党军队的搜查,专为他打了一处地窑。伤愈后,凌春和离村寻找部队。(麦积区史志办)

3、张辉师长长眠娘娘坝

张辉,1911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6年即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军西征。历任湘鄂独立团一营营长、副团长、十八师第54团团长等职。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十六师师长。

1936年10月5日,张辉亲率一连队伍到达娘娘坝,首先消灭了街上少量敌人,然后就向牡丹山冲锋。山上大部分敌人驻在牡丹山庙里,筑了碉堡,易守难攻。再加上敌人从天水搬来一营援兵,红军腹背受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张辉即命令战士撤出重围。撤退到牡丹山脚下时,两名红军战士牺牲,张辉也身负重任。战士们掩护张辉撤离娘娘坝,黎明时分,到达李子园。由于伤势严重,光荣牺牲。

(李逢春老人)

当年,年轻的李逢春在李子园小学当教师,他因亲自参与埋葬过张辉师长,全家人几十年来饱受折磨。据老人回忆:

第二天清晨,外面响起零落的枪声,李逢春寻声一看,只见20多个红军抬着一位伤员向李子园学校走来。问明情况之后,李逢舂得知伤员是这支队伍的首长,伤势严重,就急忙把红军领到普华寺后靠近山林的半山坡上,他看到伤员嘴唇干裂,就找来一杯热水给伤员喂下,并为伤员搽去了含在眼角的泪水。伤员吃力地指了指自己的胸前和腹部,表示自己中了三枪,又特意指了指自己的左胸口袋。当李逢舂找来第二杯水后,伤员已经牺牲。红军战士们正在向烈士脱帽致哀,个个痛哭失声,泪流满面。当时,警卫排长看到李逢春也站在红军队伍中摸眼泪,便问他能否找几个老乡和几件工具,帮助安葬首长,李逢春连忙答应着。他找到裴大、许保子二人说明事情缘由,给了二人一块银圆,让他们借来三把锄头、三把铁锹,将二人领到普华寺后的坟地,找了一块地方,开始挖墓坑。而后他来到村里,花了三块银圆买了三块木板一扇门板。当墓坑挖好下葬时,他看到烈士的脸上和胸前有不少血迹,就打来一盆净水和警卫排长把烈士的全身都搽了一遍。在整理遗物时,警卫排长从烈士左胸口袋中掏出一张纸条,李逢春依稀看到上面写着“不分昼夜赶赴岷县”。签名是军长王震。警卫排长收好命令条后,李逢春下到墓坑里,把三块木板铺在下面,红军战士用军毯把烈士的遗体包好慢慢放进坑内,掩埋好之后,又用石头垒了一个墓碑。安葬完毕后,警卫排长拉着李逢春的手问清姓名后说:“老乡啊,感谢你!记住埋在这里的英灵,是我们的师长啊!”说完对李逢春行了个军礼,就带领战士们向娘娘坝方向走去。李逢春在墓前站立良久,心想,既然排长说革命胜利后要回来迁墓,那我就一定要好好守护这座墓,一直到他来,于是他在坟墓上做了记号,并牢牢记住了位置。谁知这一守竟是50多年。

1983年夏天,晏福生、陈明义和伍修权等老将军们重走长征路,寻找失散的英灵。晏福生老将军来到李子园,找到了李逢春,他紧握着李逢春的手,激动地难以说出话来。在他寻找了48年的夜思梦想的英灵、在风雨同舟的战友墓前,老将军泪水涟涟,扑在张辉师长的墓碑前哭诉:“老战友啊!我终于找到您的英灵了,革命胜利都三十多年了,我才找到您,我心里有愧啊!”离开时,他满怀着深切的感激对李逢春说:“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