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军长征在习水概述
习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发轫地。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后,红军迅速向习水、赤水转战,以期实现在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四川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军事计划。1月21日、22日,中央红军先后兵分三路进驻习水,向土城集结。
中央红军在行军的途中,遭到了川军郭勋祺部队的追击和黔军侯之担部队的阻击。24日,红五军团在梅溪河遭到郭勋祺部阻击,红一军团在三元场遭到黔军侯之担、刘翰旅阻击,九军团在程寨仙人关遭到川军和民团阻击。在24日同一天发生的三次战斗中,参战全体红军指战员为了实现军委北渡长江的计划目标,智斗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反动派部队,于25日在习水县城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了习水县贫民革命委员会。随后,中央红军继续向土城开进,欲经赤水从四川宜宾北渡长江。
1月26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在赤水复兴场遭到阻击,28日拂晓,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行军至土城青杠坡时,与尾追而来的郭勋祺部队打响了四渡赤水战役前的第一仗。彭德怀、杨尚昆和刘伯承分别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五军团与川军郭勋祺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毛泽东、周恩来等亲临大埂指挥所指挥作战。在白热化的战斗中,川军廖泽一旅三个团增援参战,战斗十分激烈,双方伤亡惨重。由于川军增援部队源源不断,潘佐、穆肃中、达凤岗、章安平等部也纷纷向土城逼近,形势十分危急。
为了扭转战局,摆脱敌人的疯狂追击,毛泽东在土城主持召开军委紧急会议,分析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不利形势,改变北渡长江计划,决定西渡赤水河,命周恩来负责架设渡河浮桥,陈云负责安置伤病员,叶剑英负责指挥红四团掩护渡河,并急令干部团和驻元厚待命的红一军团二师驰援土城。危急关头,朱德总司令主动请缨亲临火线,干部团全体将士浴血奋战,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抗敌,为西渡赤水河赢得了时间。29日凌晨至上午十时许,中国工农红军轻装前进,在红四团的掩护下,兵分三路从土城蔡家沱、浑溪口和赤水元厚胜利渡过赤水河向川南进发,摆脱了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红军将领张宗逊、王集成、姚喆、杨勇、张震等负伤,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赵云龙为革命捐躯,红军将士牺牲三千余人,歼灭敌军官兵三千余人。青杠坡之战,是四渡赤水的发轫之战,拉开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序幕。这场战斗中,走出了新中国两代领导核心;三位国家主席;一位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开国元帅和数百位开国将军,堪称世界战争奇迹。
2月18日,中央红军在敌人的空隙中迂回穿插,再次来到赤水河畔,在今习酒镇境内打响了二郎滩背水之战。19日至21日,中央红军按照15日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分别从二郎滩、太平渡成功二渡赤水河。3月2日,蒋介石亲临重庆调集重兵再次缩紧包围圈企图歼灭中央红军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将计就计在三渡赤水河后摆出北渡长江的架势,把国民党重兵诱至川南,于3月21日至22日秘密、迅速,出其不意地从二郎滩、太平渡四渡赤水河,并日夜兼程南渡乌江,跳出了敌军重重包围圈,接着,佯攻贵阳、调动滇军、西进云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至此,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彻底甩掉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成为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神来之笔,实现了长征中的第一次出奇制胜。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巨著,习水是一块红色的英雄土地,这块英雄的土地上闪耀着共和国先辈们长征留下的光芒。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境内前历时127天,其中在习水境内62天,先后历经大小战斗26次,牺牲将士3000多名。红一团仅在土城就扩红300多人。
红军四渡赤水河期间留下的指挥部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住居,青杠坡战斗、梅溪河战斗等红军与川军、黔军殊死决战的战地遗址,红军书写的反蒋抗日标语等长征文化遗迹犹存,红色旅游十分丰富。土城红军总参谋部驻地、毛泽东住居等十多处遗迹遗址,已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四渡赤水纪念馆在土城隆重建成开馆,2009年免费对外开放。
二、红军长征在习水战斗
1、三锅桩阻击战
三锅桩红三军团战斗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永胜村三锅庄。三锅庄因有三个山头呈品字形排列而得名,是当时习水县至土城的一个必经隘口。
1935年1月22日,红三军团左路纵队于进入习水县境内。27日,红三军团后卫部队第四师第15团在距三锅桩约3公里处的鼎新场,与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川军潘佐旅张益斋团接火,敌军占据箭杆山一带高地,并挖掘防御工事。由于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红军退守火焰沟(漏风垭)山顶。
1月28日上午,张益斋团加紧攻击,红军居高临下,在三锅桩的火焰沟山顶阻击,使川军寸步难进。直至中午,川军抓了一名当地百姓为其另找迂回道路。川军绕道到新堰沟向红军发起进攻,红军阵地前后受敌,退守三锅桩的主峰大坳口。28日下午,红军左翼经过核桃桩、白沙巅、遣虎寺、瓦儿岩向桐子窝前进。右翼经凤凰嘴退至箐鸡凼及猴子垭一带有利地形与川军形成对峙。
三锅桩战斗与青杠坡战斗几乎同时进行,红军以1个团的兵力阻击川军3个团的进攻,减轻了青杠坡战斗的压力。但终因川军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炮火猛烈而无法阻挡,200多名红军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三锅桩战斗阻止了川军企图从青杠坡战场背后袭击红军图谋,有力地配合了青杠坡战斗,为红军一渡赤水赢得了时间。
为铭记红军革命烈士,2006年隆兴镇群众集资修建成了三锅桩烈士陵园。
2、梅溪河战斗
梅溪河战斗遗址位于习水县良村镇梅溪河村,离良村镇4公里,离习水县城24公里。这里悬岩耸立,溪水从数十米深的谷底潺流,溪间仅横一座不到两米宽的石板桥,两边只有一条石板路盘向山垭,十分险峻,是通向习水县的重要关口。
1935年1月24日,红五军团前卫营从温水、良村出发,刚过梅溪河时,川军郭勋祺部尾追而至。川军一团由良村沿大路向梅溪河右岸的九岩坝而来,二、三团分别抄围通往吼滩、响子洞的山路,密布在九岩坝到响子洞约5里长的大山上,与红军隔河相峙。为使中央纵队顺利通过,红五军团决定在梅溪河一带阻击川军。
当川军还在布置兵力时,红军已先在火石垭、沙湾一带的高山上筑好工事,选出30多名优秀射击手,凭借险峻的岩石阵地,用机关枪居高临下封锁石板桥。战斗打响后,川军集中猛烈的炮火,企图冲过石板桥。由于红军火力布置巧妙有效,川军伤亡甚重,未能得逞。郭勋祺抽调响子洞一个团兵力增援九岩坝。驻守火石垭的红军乘敌人转移之机发起冲锋,川军措手不及,被击退到良村场。当红军又重返响子洞时,川军只能远远地用机枪盲目扫射,不敢前进。
从吼滩方向来的红军中央纵队,于当日全部安全通过梅溪,向习水县的东皇殿方向前进。
2010年,良村镇在此修建了梅溪河战斗纪念塔、战斗遗址观景台等。
3、青杠坡战斗简介
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从遵义兵分三路进入习水,向土城、赤水进发,拟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调集川滇黔湘桂五省兵力,一方面重兵封锁长江,另一方面向土城四周的松坎、温水、赤水、叙永、合江一带推进,企图围歼红军于黔北。二十四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二十五日后,红三、五军团和军委纵队陆续抵达土城。同时,川军郭勋祺部两个旅从温水、东皇尾追而来,二十七日与红军后卫部队在青杠坡接火。
土城,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青杠坡为东皇至土城之咽喉,距土城仅三公里。中革军委获悉尾敌只有两个旅四个团,决定歼灭尾敌,再全力北进。
青杠坡战斗由彭德怀、杨尚昆负责战场指挥,红三、五军团进占尖山子、桐梓窝等高地,并派一部到凤凰咀钳制敌人。二十八日拂晓,战斗打响。毛泽东、周恩来、张云逸、李富春、左权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挥战斗。由于敌情有误,敌军实际参战为四个旅八个团,而且后援部队还不断扑来,敌我展开激烈拉锯战,红军部分阵地被突破。危急关头,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总参谋长亲上火线指挥,毛泽东又令陈赓、宋任穷率干部团发起冲锋,浴血奋战,夺回了部分阵地,红二师由元厚跑步回援,阵地得巩固。
二十八日中午,中革军委调整部署:一军团二师正面攻击,三军团攻击左翼,五军团抄袭右翼。红军向敌营棚顶主阵地发发起冲锋十余次,与川军展开白刃肉搏,付出沉重代价后夺取营棚顶,与敌对峙。此时,三万多红军被压制在土城不足十五公里的狭长河谷地带,形势万分危急。中革军委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定北渡长江计划,主动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二十九日凌晨开始,红军兵分三路从土城浑溪口、蔡家沱、元厚沙沱一渡赤水河。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共和国的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二百余位将军参加了战斗。红军伤亡三千多人,红五团政委赵云龙等一千多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张宗逊、杨成武、杨勇、张震等指挥员负伤。歼敌三千多人。
青杠坡,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发轫地。青杠坡战斗,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此后的两个多月,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穿插于敌重兵之间,驰骋于川滇黔边广大地区,跳出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写下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三、习水县历史沿革
习水在周代至战国时期为鳛国。
秦代隶巴郡、蜀郡。
西汉属犍为郡符县(今合江);东汉属江阳郡符县(后改为符信县、符节县)。(三国)蜀汉时,隶江阳郡符节县。
西晋(废符节县)仍属江阳郡;东晋(改置安乐县)属东江阳郡。
南北朝时隶南朝的梁,属泸州郡的安乐戍;其后隶北朝的北周,564年(武帝保定四年)改安乐戍为合江县,属泸州郡合江县。
隋代,隶泸川郡合江县。
唐代(618)改泸川郡为泸州,今习水部分地域属泸州合江县,部分地域属溱州;806年(元和元年),今习水境内赤水河一带属剑南道泸州。
五代十国时隶后唐,属剑南道泸州合江县。
宋代,1109年(大观三年),在今土城镇建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仁怀县城设今赤水市复兴镇,习水县境皆属之。1121年(宣和三年)废滋州,设武都城(治所在今土城);撤仁怀、承流二县,设仁怀堡,辖原仁怀、承流二县地,包括今习水全境。
元代,设仁怀、古滋两处,改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省。1291年(元二十八年),改隶四川行省播州军民安抚司。习水县境属仁怀、古滋等处。元末,红巾军明玉珍在今重庆称帝(国号夏),其间改仁怀、古滋等处为怀阳县,习水县境属之。
明代,1371年(洪武四年),在马口崖(今儒维堡子头)设永宁长官司,4年后升为永宁宣抚司,同年迁普北市(今叙永县治),但仍划出其赤水河以东地段归当地袁氏土司领辖。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改古滋城(今土城)千户之所,设唐朝坝(今同民镇)长官司”,属永宁宣抚司,隶四川行省,领辖今赤水市和习水县大部地域。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10月,四川分三道,唐朝坝长官司属川东道(设今重庆)。1567年(隆庆元年)4月,唐朝坝长官司迁至渔溪(儒维堡子头),仍属永宁宣抚司。1572年(隆庆五年),杨应龙袭播州宣慰使职,将仁怀、古滋等地收归播州领属。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播乱平定后,“改土归流”,明廷始复旧地而置仁怀县,属地相当于今仁、赤、习三县市地;播州辖地分置平越、遵义两个军民府,前者隶贵州,后者属四川,仁怀县属遵义军民府所领,辖10个里,其中土城、吼滩、小溪、二郎、丁山5个里为今习水县地。因复兴场毁于战乱,仁怀县治所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区)。
清代,1658年(顺治十五年)仁怀县所辖10里未变。1728年(雍正六年)7月,仁怀县随遵义府改隶贵州;除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划归粮铺通判就近管辖外,其余7里(包括今习水县大部)仍归仁怀县管辖。1730年(雍正八年),仁怀县治地由留元坝移亭子坝(今仁怀市中枢镇)。原仁怀县治地(驻粮铺通判、遵义厅)设置仁怀直隶厅。1748年(乾隆十三年)7月,遵义府驻仁怀县粮铺通判改设遵义厅,归遵义府领属。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遵义厅改设仁怀直隶厅、隶贵州省粮储道。此时,今习水隶属的土城、隆兴、醒民、同民、民化、东皇等镇乡隶仁怀直隶厅;温水、双龙、官店、寨坝、良村、桑木、永安、回龙、大坡、坭坝、仙源、桃林、三岔河、程寨、二郎、二里、习酒等乡镇境地属仁怀县。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正月20日,遵义府经移驻温水,名为“温水府经”,是习水建置之始;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4月14日,撤销贵州粮储道,改仁怀直隶厅为“赤水厅”;至1911年(宣统三年),今习水辖地分别归赤水厅和仁怀县,均归遵义府统领。
民国2年(1913)8月,建立温水分县,仍隶仁怀县,辖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1915年(民国四年)9月,撤销温水分县,成立习水县,驻地温水,次年迁官渡(今赤水市官渡镇),属黔中道。1916年(民国五年)初,正式划定习水县行政区域,将原仁怀县(即温水分县所辖)的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和赤水厅插入仁怀县的东皇等地划归习水县。同年实行区、保、甲、排建置,全县共设6区、21保。民国21年(1932),增设第七区(驻寨坝)。此时,习水县设7区、9镇、68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习水县辖长沙、官渡、东皇、良村、温水、寨坝、官店、双龙8个区。1965年11月,赤水县的土城、醒民、隆兴和仁怀县的桑木、回龙、永安6个区划归习水县,习水县的长沙、官渡2个区划归赤水县。习水县辖12个区1个镇。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至1998年设立马临工业经济区,习水县辖24个乡镇区。
2015年12月28日,贵州省政府(黔府函〔2015〕319号)批复同意撤销东皇镇建制,设置东皇街道、杉王街道、九龙街道,同意从隆兴镇行政区划中析置马临街道,同意撤销民化乡、二郎乡、二里乡、桃林乡、大坡乡、三岔河乡、程寨乡建制,分别设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习水县辖4个街道、20个镇、2个乡。4街道:东皇街道、杉王街道、九龙街道、马临街道;20镇:民化镇、二郎镇、二里镇、桃林镇、大坡镇、三岔河镇、程寨镇、良村镇、仙源镇、回龙镇、习酒镇、土城镇、桑木镇、永安镇、官店镇、同民镇、醒民镇、隆兴镇、温水镇、寨坝镇;2乡:双龙乡、坭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