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口村“红军井”
在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关口村村前有一口“红军井”, 这口井是长征时期路过这里的红军所砌。即便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村民们每天仍习惯性地提着水壶去取井水直饮,他们总是把“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这句话挂在嘴边。
1935年4月16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紫云时,先头部队从这里取道北盘江,在关口村关口组和卡标组之间的路边发现一个饮水坑,因坑小水浅,走在前面的人能喝到干净水,走在后面的人就只能喝浑水了。红军见状,停了下来,动手把水坑淘深、扩大,并到附近搬来石块把周边围砌起来,形成了一口四方井,当地的苗族村民用上了清澈的泉水,并亲切地把它叫做“四方井”。解放后,这里的苗族村民为纪念红军的恩情,把这口井重新取名为“红军井”,时至今日仍然是村民们的饮用水源。
2、紫云有个“小共产”
坝羊乡锅厂组81岁(2016年采访)老人梁明忠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乳名“小共产”。
梁明忠老人说:“小时候,乡亲们给我起名叫‘小共产’。”
梁明忠老人的小名来源于一个故事:1935年4月13日红军到这里时,梁明忠出生不到一个月,因母亲身体虚弱缺少奶汁,父亲梁光华抱着他到舅母那里找奶喂。这天下午,舅母刚给他喂过奶,就听见屋外有人呼喊:“大兵来了!”全寨子的人都惊慌地往山上跑,忙乱中,他被独自留在屋里。对红军不了解的村民们以为他落入大兵手里就没命活了。谁知第二天红军走后,父亲进屋发现他在床上睡得正酣,母亲把他抱起后发现,在枕边有一个小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大块红糖,床头放着一碗兑了红糖的米汤,碗边放着几团粘湿米汤的棉花,床下放着尿湿了的布片,这时,人们才晓得当晚驻扎寨子的兵不是坏人,后来才知道是红军,为了感谢共产党的恩情,乡亲们给他起名为“小共产”,直到他上学时才起名叫梁明忠。
在梁明忠老人家附近一栋无人居住的破旧木架瓦房屋后墙处,红军当年在锅厂驻扎时,在农民何九高家篱笆墙上用墨笔行书写有十三条标语,宣传红军的主张,号召广大民众参加红军。为使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相关部门在锅厂组寨口立了一块石碑,将红军标语复制在石碑上。
紫云县十三条红军长征种子标语
3、修养连遇袭高帮冲
当年红军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随大部队进入羊场的高榜冲,正要翻越前面一座大山,由于队伍走得慢,大队人马聚集在山脚等了很久,邓颖超认为就地等待不是办法,就同她的马夫一起,牵着马向山坡走去,此时,数架国民党飞机突然飞临上空,先是一阵猛烈扫射,接着是一阵狂轰滥炸……危急之时,邓颖超和她的马夫潜入半山坡树林,躲过了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
当天的轰炸,致使休养连伤亡10名战士,随同休养连行军的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罗炳辉夫人杨厚珍不幸身负重伤,这段经历后来在邓颖超的《漫谈长征》一文中有提到过。7名红军战士牺牲,红军伤员陈少华留在纳容的坝昂养伤,被罗韦氏收养为义子,改名为罗小成,后娶一布依族姑娘,他学会了满口布依话。1953年,陈少华一家4口含泪告别他们生活了18年的布依族山寨,回到江西老家。
4、红军歌谣
在播东,红军大部队请群众黄卜兴隆和杨绍先作向导,他们和红军首长蹲在地上一起吃饭。首长拍着黄卜兴隆的肩膀说:“要吃饱,不然没力气爬坡。”吃完饭红军继续前进,走到将军石附近,有位战士牵来一头驴,一位首长指着驴跟杨绍先说:“这头驴送给你了,请你继续给我们带路。”杨绍先高兴地收下红军送的驴子,可惜拴在树下的驴子,在从杨包树回来前挣脱了绳子跑到山上去了。
黄卜兴隆则一直送红军到贞丰的弄阳,有位红军战士问他:“老乡,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去打地主恶霸吗?”黄卜兴隆想到家里年迈的母亲,便回绝了战士。与红军分别时,红军送给他吃的、穿的、用的,并给他十多枚川币作路费,首长还送他一件大衣,衣内写有“中国工农红军”字样。黄卜兴隆珍藏多年,后被匪首王云周抢去,只有一件棉衣一直留到1958年。
黄卜兴隆当时三十多岁,给红军带路期间,家人都认定他被抓走回不来了,哪晓得一个星期就回来了,还带了东西回来,一家人高兴得很呀!他回来后跟就播东寨上的人说:“红军是什么样的人,先前不知道,但是这次跟他们去了几天,我知道了。他们爱穷苦人,不像土匪,到哪里都是抢猪捉鸡,红军虽然也用老百姓的东西,可是都给钱,他们自己却十分艰苦,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
打那时起,播东一带的群众就唱起了歌颂红军的歌谣:
“闷冷门阶汉,干挡火花。卜卡沙保笨,盘更坎立胆。卜苏的绕凡,盘太平郎丁。”(其意是:天未亮,鸡报晓,红军到火花,等到朱毛队伍来,又吃又有穿。)
“干令丁横丽,善丽寨卜难;千万找不伍,滚苦姑然溜;绕密意拦呆,闷的到骂挡,郎盘更密拥。”(其意是:红军是好人,好心爱穷人,千方百计救穷人。)
5、韦树周别妻离子当红军
红军占领紫云后,青海乡韦家院韦树周正好在紫云赶场,看到红军爱护穷人、待人和气、纪律严明,听到红军宣传革命、动员抗日,还看到红军打富济贫,把没收来的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百姓。韦树周想到他一家六口的佃农生活,无论如何辛苦勤俭,一年收入交租还债后,全家还是过着衣不弊体,食不裹腥的日子,于是决定当红军,为穷人打天下。韦树周回家与妻子王金妹商量,讲明大义,得到其妻王金妹赞同后,邀约干桥青年姜培德、王东狗等一起到紫云县城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首长得知王金妹养育四个孩子,家庭困难时,就装了一罐猪油,拿了二十斤猪肉,连同没收地主豪强的一些土碗让王金妹挑回家。
韦树周参加红军后,王金妹把小儿子韦国权送到小牛场去躲避国民党的迫害,将大女儿、三女儿送人收养。并带着二女儿到水塘区红关改嫁罗云先。后又被迫投靠大地主曾纪宽帮工。1948年被国民党迫害致死。到死也没向国民党当局吐露韦树周加入红军的半点信息。
6、韦朝龙安葬红军排长
四大寨乡是土匪罗山统管区,打菜村民为逃避罗山迫害,全迁喜林寨。只有韦朝龙家空房还未搬走。为尽快摆脱国军的围追堵截,部队决定将重伤排长留在打菜治疗,因此将20块小洋连同重伤排长留在韦朝龙房中。第二天,韦朝龙带着家人到空房附近做农活,听屋内有呻吟声,便进去看。他们见到一位伤员躺在担架上,一条腿被炸断,额头上有个血洞,浑身鲜血。被左放有一张纸条:“我们是工农红军。长征路过此地,被国民党飞机轰炸,这位同志身负重伤,不能行军打仗,留下养伤。哪位好心人帮助治疗,请收下这点薄礼(小洋20块)”。20块小洋不知被谁搜走,看到红军伤势严重,韦朝龙苦于家贫,不知如何是好。按当地同族风俗,重伤人放在家中,视为“凶煞”。当过土匪的杨小平趁机劝韦朝龙将这个重伤员拖到野外。韦朝龙反对说:“红军为救我们穷人才受伤的,一定要把他救活!”于是,韦朝龙喊来几个人,有的用葫芦取水洗伤口,有的找草药包伤口,有的喂水喂饭。可由于伤员失血过多,终未抢救过来。韦朝龙拿出他家仅有的三块小洋和一两大烟,请罗老歪、永玉清、王老龙等人,将这位红军排长就地安葬。
7、受伤红军泪别老乡
1935年4月14日,红一军团二师、军委纵队后梯队及干部团从紫云县的坝羊、沙子哨、板当、小牛场进入县城途中,红军后续部队二十九分队和电话队经过撒金便桥时,突然飞来数架国民党飞机,向便桥投下炸弹,因河面较宽,水深流急,人马拥挤,在桥左岸的卡子门半坡,红军被炸伤11人,俩名红军在坡脚壮烈牺牲。
次日,家住撒金便桥附近马鬃岭寨的周子成扛起锄头去田里干活时,刚走到半坡,就遇到湖南籍红军伤员曹金彪,为帮助伤员躲避国民党追兵,周子成将伤员背到一个较为隐蔽的附近山中炭窑,并返回家中,将珍藏的熊骨取出,磨成粉末为其包扎伤口;离马鬃岭二里地的克卜寨李德云家,也有两位红军伤员留下来养伤,一个叫宋甫高,一个叫钟昌珍。钟昌珍伤势较轻,不久就去追赶部队了。曹金彪刚能走动,便约宋甫高一起去找部队,宋甫高因为还不能行动,又回到周子成家中。曹金彪每天上山砍柴割草,下地耕作,样样农活都干,插秧季节到了,曹金彪插秧又快又好,乡亲们都夸他是个种庄稼的好把式。
春去夏来,宋甫高的伤好了,两人打好草鞋,整好行装,决定去追赶大部队。周子成一家看到红军要走,心里很难过,也忙着收拾东西。临别时候,给每人装上两升大米,带上糯米粑,还把家里仅有的六个铜板送给他俩做路费。
曹金彪和宋甫高这两个小伙子,在生命垂危时刻不叫一声苦,不掉一滴泪。但是,在周子成一家深情厚谊的感染下,都激动得哭了,两人拉着周子成夫妇的手,难舍难分。为了革命,挥泪告别周子成夫妇后,随即追赶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