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文化

红西路军在靖远长征故事

2019-06-06 admin 从头越 浏览1162

1、一万零五十大洋

渡河期间,红军广泛宣传抗日政策,发动群众建立打拉池、水泉堡、高湾三百户三个农民委员会,成立虎豹口强渡委员会。这些农会组织协助红军筹集粮款,当地民众向红军捐钱捐粮,捐赠马匹骆驼,虎豹口强渡委员会组织船工和青壮年拉运木船,鼎力援助红军。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北湾乡开明绅士王供辰捐钱一万零五十大洋,红军发给他乐捐证。这是当时全国有记载的群众捐赠的单笔最大的捐款。同心成商号捐赠大洋五十元和小麦子三斗,红军发给乐捐证。刘川乡农户刘玉水,借给红军四峰骆驼运送粮食,红军给他留下了字据。

2、徐向前在中堡村收“义子”

当年红军渡河后,总指挥部临时设在鱼龙山下一户张姓人家的窑洞里。张家有五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儿子当时才四岁。这个孩子自打生下来后就一直身体不好,连个名字都没有起。张家大叔就想请徐向前给孩子起个名字冲冲喜。徐向前摸着这个孩子的头,想了想说:“孩子小名就叫锁儿吧,官名叫张国柱,寓意将幸福安康锁住,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说来也奇怪,自打徐向前给孩子起了名字,小锁儿的精神就好多了,吃得也比往常多。张家大叔又带着孩子来找徐向前:“首长,托您的福,锁儿有救了,就让这个娃娃给您做个干儿子吧。”就这样,徐向前认下了锁儿这个义子。临走时,徐向前还给锁儿家留下了一匹战马。

欧阳琪告诉记者,徐向前收的这个义子,现在已是84岁的老人。跟着欧阳琪,我们来到张国柱老人的家。张国柱现在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家里也盖了新房子。据老人的家人说,前不久徐向前元帅的儿子徐小岩来兰州参加《兰州晚报》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活动时,还到靖远中堡村看望了“老哥哥”张国柱。(张国柱2018年8月份去世)

3、排长李国忠舍身炸碉堡

1936年10月24日夜11时,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作为渡河先头部队由此借着夜幕掩护开始西渡黄河。100多名勇士在一营营长赵海丰、三营教导员周纯麟的率领下,乘风破浪向对岸划去。接近了,接近了,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直到快接近对岸时,敌人才恍然发觉。然而,对敌人来说,一切都晚了。抓住这间不容发的有利时机,勇士们拼命前冲,以强大的火力狠狠地压制着碉堡里的敌人。据周纯麟回忆,不少战友就牺牲在这里,他清楚地记得,一个叫李国忠的四川籍排长渡河非常勇敢,他把冒烟的手榴弹径直塞进了敌人的碉堡,并用自己的胸膛拼命堵住枪眼,一声巨响,他和碉堡里的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0岁。

在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攻击下,河防敌军溃败了。渡河部队按约定点起三堆火,熊熊火焰宣告渡河成功。

(战士们在向对岸划去的同时,也拿好武器随时准备战斗。这时,位于最前方船上的一排排长李国忠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模仿当地百姓的口音,从容地回答道:“家里有病人,过河找大夫去!” 趁着对岸敌人还没有回应,大家又奋力向前划去。敌人的探照灯再一次地照射过来,正好落在李国忠所在的那条船上。敌人似乎有些怀疑,大声喊道:“真的是病人吗?” “是的,老总。不信,你可以看看嘛!”李国忠仍旧模仿当地百姓的口音,略带焦急地回答道。 敌人显然不敢掉以轻心,仍旧用探照灯在河面上来回搜寻。“渡河先锋连”的战士们一边躲避敌人的照射,一边与风浪作斗争,齐心协力向对岸驶去。大约20分钟之后,黄河水面上的风渐渐地变小了,浪涛也渐渐地低矮了。战十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快速地向对岸划去,并寻找着隐蔽的登陆地点。最终,对岸的一片小树林成了“渡河先锋连”的最佳登陆点。 当李国忠带领着战士们上岸时,哨口的敌人才发现情况异常。敌人慌慌张张地喊着“不好了,共匪来了”,还胡乱地朝树林里开了几枪。先锋连的战士们按照之前分配好的任务,迅速分头行动起来。一部分人去攻打敌人的碉堡,一部分人划着船返回渡口迎接大部队,同时通信兵向对岸发射信号弹,报告已经成功登陆的消息。 渡口的红三十军主力部队看到信号灯后,得知先锋连已成功渡过黄河。他们在渡口用猛烈的火力,掩护先锋连的战士们攻打敌人的碉堡。顿时,黄河东岸、西岸枪炮声大作,战斗异常激烈,不少先锋连的战士倒在敌人的碉堡前。李国忠更是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抢眼,与碉堡内的敌人同归于尽了。)

西渡黄河先头部队一营营长赵海丰女儿在给参观者讲述父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