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军长征在甘谷概述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红25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五次经过甘谷10个乡镇50余村。
在1935年8月11日,红25军主力,从新阳镇北渡过渭河,进入甘谷渭水峪东,然后再分兵两路,一路沿牛蹄湾(今金山乡)东部,进入秦安县境;一路沿东梁向西,经关子镇到甘谷,渡过渭河上北山,进入秦安境。这是红军第一次过甘谷。
红军第二次过甘谷,是在1935年9月26、27两日内,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在鸳鸯镇渡过渭河后,部分红军经甘谷县大石乡王家湾村(苏家湾)、安远镇、礼辛等地,赶往榜罗镇、通渭城。
红军第三次经过甘谷 ,是在1936年9月25日,军长王树声、政委詹才芳率领的红4方面军31军第93师,该师部分红军由秦安王铺进入甘谷,经姚家山、马家岘、史家川到达安远镇。26日晨,红军从安远镇,经赵石坡、温家岘、王家川到达礼辛镇,攻打中堡子未克,红军一名连长不幸中弹牺牲。当晚红军离开礼辛来到通渭毛家河宿营。
红军第四次经过甘谷,是在1936年10月5日,为掩护红2方面军通过甘谷、武山北上,红4方面军总指挥部及直属队到达甘谷的礼辛镇、陈家庄一带。徐向前在甘谷陈家庄等处视察、讲话,并亲自组织官兵,发动群众,筹备粮草,为实现三军大会师做准备。9日,该部离开榆盘镇、榜罗镇、礼辛镇和陈家庄等甘谷、武山、通渭交界地带,西进会宁。
红军第五次经过甘谷,是在1936年10月中旬,红2方面军几乎所有部队,从不同方向途径甘谷县的古坡、洛门、磐安、礼辛等地。
在从洛门、磐安赶往礼辛的途中,在礼辛冯山梁遭到国民党飞机的6次轰炸,伤亡五十多人。红军从礼辛出发后,继续北上,于10月22日到达会宁,实现了一、二、四方面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二、红军长征在甘谷大事记
1、陈庄小捷
据张爱萍将军回忆录记述:1935年9月26日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经武山县红土坡、苏家场等地进入甘谷境内,在礼辛陈庄附近歼敌骑兵连一个,缴回马匹、武器等物资。市党史研究室进行了实地考察,初步认定战斗地点就在礼辛陈庄村西。
2、安远、礼辛战斗
1936年9月,由军长王树声、政委詹才芳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从通渭向岷县方向西进。25日该师一部由秦安王铺进入甘谷,经马家岘、史家川到达安远镇,在该镇与国民党保安大队大队长刘继清、副大队长尹世雄带领的200多名保安人员激战,击毙保安队员一名,敌军退守西堡子。当晚,红军撤至张家山宿营。安远战斗第二天(26日),宿营在张家山一带的红军经大石乡温岘、赵坡、王川到达礼辛镇,向当地地主毛石儒、陈少溪筹粮时引发礼辛中堡子(礼辛中堡子为清乾隆丁酉科举人贾文召在任四川绵竹知州回家后修建的)战斗,击毙李丙斗、贾仓满、李芝秀等三名地方武装人员,红军一连长不幸牺牲,攻打该堡子未克。当晚红军经毛店向通渭进发。
三、甘谷历史
甘谷古属雍州, 为冀戎繁衍活动之地,周庄王九年(前688), 秦武公伐冀戎, 置冀县,为中国县制之肇始,称“华夏第一县”。冀据渭水河谷,控制秦陇咽喉,为秦“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秦昭王灭义渠戎后,置北地、陇西两郡,冀属陇西郡。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其中陇西郡辖冀县。
汉沿秦制。元鼎三年(前114年)增设天水郡,冀县由陇西郡改属天水郡(郡治平襄)。永始三年(前14)王莽篡汉,建新朝,废西汉旧制,改天水郡为填戎,仍治平相(改平襄为平相),改冀县为冀治。东汉更始元年(23),隗嚣起兵应汉,拥兵十万,自立为上将军,光武帝建武八年(32)自称西伯,都于冀,占有安定、北地、陇西、天水四郡,并为宁朔王。九年(33)嚣死,子纯立,总兵据冀。十年(34),恢复西汉旧制,废冀治,复为冀县,仍属天水郡。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为汉阳郡。永初五年(111),汉阳杜琦、杜季贡和王信与羌人联合起义,据冀。灵帝建宁元年(168),凉州刺史部治从陇迁冀,当时的凉州,东至长安附近的三辅,西到西域地区,几乎包括了现在的整个大西北。汉末争夺凉州的战争,多围绕冀城进行。中平四年(187),马腾、韩遂起兵,攻克汉阳郡,联合占据冀城,割据凉州。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马腾为曹操所杀,十八年(213),马超反曹攻冀,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自称征西将军,督凉州军事。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分所辖境内为十二州,凉州由冀移治于姑臧(今凉州),甘肃东南部改属雍州,改汉阳郡为天水郡,仍治冀县。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首次出兵祁山,冀县属蜀。因街亭失守,亮移民入汉中,冀城一空,冀县复属魏。
西晋泰始五年(269),分雍州陇西五郡(陇西、南安、天水、武都、略阳)及凉州金城、梁州阴平共七郡,始置秦州,治冀,冀复为州(秦州)郡(天水)县(冀)治所在地。太康三年(282),废秦州入雍州,七年(286)复立,将秦州、天水郡由冀移治上邽,冀县仍属秦州天水郡。怀帝永嘉元年(307),废冀县。其地建治共995年,城址今已湮没。
东晋十六国兴,冀城仍为军事必争要地。东晋永昌元年(322),前凉取陇西南安郡及冀城,前凉主张茂派韩璞为秦州刺史,镇冀城。太宁元年(323)八月,赵主刘曜率兵围陇城(今甘肃张家川),派将刘咸攻韩璞于冀城。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又派张阆等攻秦州失败,冀亦归前赵。咸和三年(328)冀复入前凉,仍置秦州。太元十一年(386)秋八月,后秦姚硕德在陇上称征西将军,因响应姚苌起兵,聚众于冀,与前秦秦州刺史王统相持。九月王统以秦州降于后秦,后秦以姚硕德为使持节、秦州刺史,镇上邽,都督陇右诸军事,属冀城。太元十四年(389),后秦王姚苌使姚邢奴守冀城。同年,仇池杨定攻克陇、冀,拘姚邢奴,自称秦州牧,领冀城。太元二十一年(396),前秦(394年已亡)苻崇为西秦乞伏乾归所逐,自湟中来冀,求援于杨定,杨定留司马邵疆守冀,自与苻崇联合攻乾归,兵败俱死。西秦乞伏乾归占领苑川(西秦州)、陇西南安(东秦州)及天水冀城。隆安四年(400)八月,西秦降后秦,义熙五年(409)复立。十三年(417),东晋都督刘裕破后秦兵于长安,秦王姚泓投降。因晋将内乱自相残杀,无力西征,是年十月,后秦秦州刺史姚艾向西秦称蕃,冀城复入西秦。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分置天水郡和汉阳郡,以原冀县地置当亭县,属天水郡。北周孝闵元年(557),置秦州总管府,改当亭为冀城县。
隋大业二年(606),废秦州总管府,置天水郡,废黄瓜复冀城县,属天水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冀城县为伏羌县。是年,以伏羌及渭州永宁置伏州,八年(625),废伏州,县仍属秦州。九年(626),析置盐泉县,治今西二十里铺(古称盐泉铺)。太宗贞观元年(627),设陇右道秦州天水郡中督府,更名夷宾、夷寅,三年(629),又并入伏羌县。肃宗宝应元年(762),吐蕃乘安史之乱,尽取陇右地,伏羌同时被占。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复,仍为伏羌县,属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四年(850),改秦州隶凤翔军,辖伏羌。
宋初,废伏羌县。太祖建隆三年(962),以废县以南地置大潭县,属秦州。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以废伏羌以西地永宁寨置永宁县,治今四十里铺。金仍废为永宁寨。建隆三年因吐蕃尚波于进略伏羌,乃以旧城置伏羌寨。天禧三年(1019)置安远寨(今安远镇政府驻地),属秦州,并于熙宁元年(1068)在安远寨以北40里杨家城子地,由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筑筚篥城,阻止西夏入境,称大甘谷口砦(甘谷城)。熙宁三年(1070)改伏羌寨为伏羌城,仍属秦州,领得胜、榆林、大像、芳园、探长、新水、柽林、丙龙、石人、驼项、旧水11堡。熙宁七年(1074)属岷州,治今西和县西南。北宋崇宁三年(1104),废伏羌永宁寨,置永宁县,治今四十里铺。金仍置永宁寨。南宋绍兴后伏羌、甘谷两城均陷于金。高宗绍兴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甘谷城升为甘谷县,属秦凤路秦州。金贞祐四年(1216),隶西宁州。元废,入通渭县(1950年秋,其地随安远镇划入今甘谷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以伏羌城复为伏羌县,属陇西行中书省兴远路巩昌总帅府录事司。
明仍为伏羌县,属陕西省承宣布政司巩昌府。
清初仍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分陕西省为左右布政司,左布政司驻巩昌府。六年(1667),又改陕西右布政司为巩昌布政司。七年(1668),改甘肃布政司,移治兰州。清并设巩秦道辖巩昌府,驻秦州。伏羌县直属巩昌府。
民国二年(1913),废秦州,改巩秦阶道为陇南道。旋改渭川道辖伏羌等十四县,民国十六年(1927),改渭川道为渭川区行政公署,伏羌县属渭川区。民国十八年(1929)1月1日,国民党内政部改伏羌县为甘谷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水设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甘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设天水专区,辖甘谷等县。1958年底撤销甘谷与漳县,并入武山县;1962年元月,甘、武、漳分县,恢复原甘谷县治。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改为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2区及甘谷等5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