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党第一个人民警察机构诞生地
1931年9月 11日,闽西红军新十二军收复了长汀城,使闽西和赣南两个苏区连成一片。10月成立的中共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决定,首先把整顿街道和市容、维护市内的社会治安、保障市民用电用水等民生工作,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当月迅速成立了汀州市红色民警局等机构。
汀州市红色民警局设在长汀城白马庙前的郑宅,全局招收民警60余人,内设内审科、执行科和民警队,设有局长、检查员、看守长等岗位,配备短枪、步枪等武器,下辖东郊区、南郊区、西郊区、北郊区、中心区,辖区人口约3万人。主要任务是“维护汀州市区街道、市场、码头等公共场所的交通治安秩序。不久,红色民警局下设消防队,购买了水枪等消防设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第一支消防队伍。
成立后,汀州市红色民警局在侦破敌探、维护苏维埃金融市场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屡立战功。1932年7月4日,通过多日缜密侦查,汀州市红色民警局在长汀城捕获一名叫叶没收的国民党56师刘和鼎部侦探。据叶没收交代,另外两名敌探叶永开和江帮良已化装潜入江西苏区侦探军情。此后,汀州市红色民警局协助福建省保卫局,接二连三破获省苏内务部失枪、失窃案(驳壳枪一支、大洋1600余元),马观音狗等三人私藏102支步枪案,以及阙渭川用木刻版伪造苏区一元纸币、余天昌用苏区纸币高价收购大洋,破坏苏维埃经济案等众多大案要案。
汀州市红色民警局,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 的雏形,“人民警察”的历史称谓由此开启。(文图 长汀县广播电视台 钟彬彬 有删节)
2、红军漫画在铁长乡被发现
近日,记者在长汀县铁长乡铁长村采访时,意外得知村里保存着一副红军漫画。在村里两位热心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背倚青山的百年老屋前。记者在老人的帮助下,搬开屋檐下堆放的柴火,墙壁上一副墨汁画的漫画顿时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幅漫画,虽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但基本保存完好。画中三个身背步枪、并排站立、神情刚毅的红军战士,显得格外威武精神。整幅画还配有“红军打倒蒋介石”“焚烧田契借约”“武装保卫苏联”等标语,落款“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八团一连宣”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辨。看着这幅珍贵的红军漫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据史料记载,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进入反攻阶段,闽西红军新十二军四战四捷,于1931年9月11日攻克汀州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就此连成一片。9月底,红一军团红十二军在汀州城与闽西红军新十二军会师整编,并开始筹建福建军区。为纪念胜利,红三十六师政委邓华还在汀州城照相馆留影纪念,这也是他人生中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会师后,红十二军主力红三十六师奉命在汀州“做地方工作”
当时,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红三十六师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红一〇八团团长吴东生、政委罗元发。罗炳辉、谭震林、张宗逊、邓华、罗元发皆是赫赫有名的红军战将。( 来源:长汀县广播电视台)
3、毛泽东七次来长汀
从1929年3月至1933年底,毛泽东曾先后七次来到长汀,进行伟大的革命活动,为开辟和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指导长汀人民的革命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首次入汀,解放长汀县城: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下井冈山向东进发。3月11日傍晚,抵达长汀县四都镇楼子坝。12日,到达四都镇,毛泽东在墟场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14日,红四军分兵三路向长岭寨发起总攻,经过半天激烈战斗,歼敌两千余人,击毙郭凤鸣,乘胜解放长汀城,并夺取了一个拥有新式缝纫机的军服厂和两个兵工厂。这是红四军首次入闽的第一次大胜仗,揭开了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二次入汀,红旗跃过汀江:1929年5月,闽西军阀参加军阀混战,邓子恢及时写信给毛泽东,汇报了闽西斗争形势的新变化,建议红军迅速重返闽西,推动和扩大闽西地区的革命斗争。5月19日,红四军从瑞金出发向闽西挺进,并于当天进抵濯田。毛泽东在濯田石桥头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当晚,毛泽东代表前委写信两封,一封送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告知红四军正向闽西纵深区域进发,特委须作好策应准备;另一封送闽西地方武装负责人曾省吾、罗瑞卿等人,要他们五月二十一日到连城庙前,商量行动计划。20日,红四军在长汀水口渡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期间,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
三次入汀,筹备古田会议:1929年11月23日,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二、三纵队攻占长汀城,在长汀分兵做发动群众工作。红四军前委决定,促请在上杭苏家坡养病的毛泽东速回主持工作,并派部队接他回红四军。26日,毛泽东抵达汀州,表示遵照中央指示回前委工作。随即,毛泽东重新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28日,毛泽东在汀州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并决定红四军进行整训,将汀南特区委与长汀县委合并改组成立新县委。会议还规定十二月的工作主要是: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建立红四军的政治领导,纠正红四军党内各种错误倾向。12月3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离开长汀开往连城新泉,与第四纵队会合,开始了10天左右的政治和军事整训,调查红军和党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为召开红四军党的九大作准备。
四次入汀,汀州会议整编红军: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寻乌入闽。6月中旬,毛泽东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会议先在南阳(时属长汀),后移汀州城召开,因此称南阳会议,又称汀州会议。会议总结闽西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经验,进一步完善土地革命政策,对有关闽西的土地、婚姻、经济、财政等政策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改,对闽西等地区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作出了许多新的重要决定,通过了经毛泽东审改的《流氓问题》和《富农问题》两个决议。
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红四军、红六军和红十二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军第一军团),下辖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总兵力近3万人。同时,毛泽东任红一军团前敌委员会书记兼政治委员,朱德任总司令,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后来称此次整编为“汀州整编”。
五次入汀,部署东征漳州:1932年1月27、28日,毛泽东在瑞金出席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提议红军中路军向东发展,攻打龙岩,消灭闽西张贞等军阀,打开局面。会议采纳这个主张,将红一、红五军团组成的中路军改称东路军,确定毛泽东率领东路军攻打龙岩,向东南方向发展。3月29日,毛泽东从瑞金赶到长汀,向先期到达的红一军团主要指挥员传达会议精神,并向团以上干部作东征动员,指出: “只有向东发展最有利,一来有闽西老根据地作依托,二来闽南尚有广阔的发展余地,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方向。”
六次入汀,指导汀州工作:1932年10月上旬,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对毛泽东进行了错误的批评和指责,决定周恩来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这实际上宣布撤销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
10月15日,毛泽东赴长汀,看望刚生下毛岸红的妻子贺子珍,夫妻二人在西门罗汉寺养病。傅连暲请毛泽东住在老古井休养所,同先头从瑞金来此休养,受“左”倾路线排挤打击的周以栗、陈正人在一起。
七次入汀,前往才溪调査:1933年11月中旬,毛泽东前往上杭才溪乡调查。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三次赴才溪。他带领一个通讯警卫班从瑞金来到长汀城,在长汀住了一个晚上,组织苏区干部和群众召开了调查座谈会。第二天,乘船沿汀江而下到回龙,再从陆路步行抵达才溪。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进入福建境内。
4、瞿秋白就义汀州城
福建省苏旧址后院,有一间约一丈见方的小平房,摆着一张木床,一张书桌,两条板凳和一个洗脸架,囚室连着天井,一株石榴树挺立其间,这里就是“瞿秋白囚室”。
长征出发时,瞿秋白、何叔衡等一批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被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从江西瑞金向福建长汀转移途中遭敌军包围,何叔衡跳崖牺牲,瞿秋白不幸被捕。在汀州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秋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在诗词中写道:“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表达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敌人要他交出党和红军的秘密,他却在“供词”中歌颂苏区经济文化方面“有可惊的成绩”,赞扬苏区军民“在学习着,进步着”,热情讴歌苏区新生活,驳斥国民党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污蔑。瞿秋白身陷囵圄,料到随时会被敌人杀害,面对死神,他挥笔写下了2万多字的《多余的话》,文中回顾了自己“为马克思主义奋斗,为苏维埃革命奋斗”的人生历程,在剖析自己作为“文人”的“二元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表露出对党内“左”倾错误领导者的不满,但更多的是表达对党和红军的无限热爱及人间真情:
“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亲爱的朋友们!”“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这是一位共产党人在汀州山城留下的“红色遗书”。
敌人劝降不成,决定对瞿秋白“就地枪决”。6月18日上午,瞿秋白换上刚洗干净的对襟黑褂、白裤、黑袜、黑布鞋,从容写下一首“绝命诗”,然后在刽子手的押送下,从囚室信步来到中山公园凉亭前“照相存验”。这时,敌人在凉亭中摆下了刑餐,有“韭菜四碟、美酒一瓮”,瞿秋白“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他笑着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随后,缓步走出中山公园,他手夹香烟,沿途高唱《国际歌》《红军歌》,来到罗汉岭刑场,瞿秋白在红地毯上盘腿而坐,微笑着说:“此地甚好!”接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最后饮弹就义,年仅36岁。瞿秋白血洒汀州时,长征中的红军正经历着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岁月。(来源:长汀县广播电视台)
5、王克成舍命保护省政府大印
王克成,是当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的工作人员。大部队离开长汀踏上长征后,奉命转移时负责将银元、纸币、电台、枪支等埋藏在四都高岭大山中,当突围到腊口时,他在路旁发现了用红布包着的福建省苏银印,为了避免银印落入敌手,王克成机智地将它藏在山上石头缝里,并用沙石树叶掩埋好,后随部队突围转移。经过两天激战,红军游击队员大部分牺牲,王克成和数名战士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严守党和红军的秘密,在群众的援救下,他终于逃出虎口。这时,敌人烧毁了王克成家的房屋,全家16口人有的被杀,有的被卖,已经家破人亡,但王克成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他坚持地下革命斗争直到全国解放。 1958年,王克成回到四都山区,在荆棘丛中挖出了掩埋20多年的省苏银印,并把它献给了福建省博物馆。1959年,王克成被选为老区代表,上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典礼,光荣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接见。
6、“最没鸟用的人”
在号称“红军长征第一村”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钟屋村),有一座“接龙桥”,当地人也叫“红军桥”。桥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钟根基(乳名林木生),是一位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过小日本、蒋匪和美帝,荣获过二等战功的老红军。就是在这座廊桥上,钟根基等 17 位同村的热血青年,一同在这里报名参加红军。他们在出发前跪地起誓:谁活着回来,谁就要为他们的父母尽孝!
战争是无情的,17位热血青年在残酷的战争中,不断有人牺牲,最后仅剩下钟根基活着。 1952年,钟根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不幸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已是正团级军官的他,再也在部队待不住了,为了20 年前那一诺,他想尽办法,甚至不惜触犯军纪,也要离开部队转业回家。
钟根基的回来,轰动了全村。他是共和国成立后,村里参加红军唯一活着回来的,人们争相请他吃饭表达敬意,全村的人都以他为骄傲。大家认为钟根基至少能当个县长什么的,以后中复村就有个靠山,有个能帮村民说话谋好处的人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毅然拒绝了组织上的工作安排,坚决要求留在村里务农。这让村民大失所望,认为他脑子进水了。而谁又知道,钟根基舍去职位,抛去自己视如生命的军旅生涯,目的就是要替当年一起参加革命的那些生死与共的兄弟们尽孝!
此后,钟根基除了在物质上帮助当年 16 位兄弟家里外,只要哪个兄弟的父母去世,他就去做孝子,帮忙入殓抬丧。或谁的父母去世需要二次安葬的时候,他也前往帮忙。后来,全村,包括周边村,一有老人过世,都叫他帮忙扛丧,而他从不拒绝,他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 “扛丧子 ”,默默地承担起这份当地人视为天下最低贱的差事。钟根基的光辉形象,在村民的心目中轰然倒下,成为村民眼里 “最没鸟用 ”的人。钟根基却毫不在意村民对他的评价,他说,我能活着尽孝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愿意做这 “最没鸟用 ”的人。“扛丧子”的职业,钟根基一干就是 30多年,无怨无悔,直到他年老体迈,耳聋背驼,干不动为止!
因为从事这个职业,钟根基老人终身未娶。 1960 年,他收养了两个失去父母的女婴,含辛茹苦把她们抚养成人。上世纪末,钟根基老人这个“最没鸟用”,走完了他绝对光荣、却很坎坷、极不平凡的一生。老人在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后,请把我的军功章让我全部带走,因为它们是我17兄弟用命换来的,我要把这些军功章还给他们!”
7、“六子当兵”
塘背乡苏贫农团有一个叫罗云然的老人,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是老人亲自送他们到接龙桥参加红军的,可是他们都先后牺牲在反“围剿”战场上。当得知松毛岭战斗形势严峻,红军急需补充兵源,老人再一次义无反顾的,将剩下的三个儿子送到征兵处报名参军。区苏主席蔡信书动情的对他说:“老罗,你就留个最小的儿子在身边吧!”罗云然老人却坚定地说:“蔡主席,若不是你们红军来了分给我们家田地的话,孩子们早就饿死了,没有红军、没有苏维埃就没有他们啊。我和三个孩子商量好了,就是断了香火,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
最终,罗云然老人的六个亲生儿子全部为苏维埃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六子当兵”的故事,就是当年苏区扩红中的一个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