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军长征在镇原概述
镇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5年8月至10月间,先后有红二十五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镇原县境。
红二十五军长征过镇原:1935年8月30日,红二十五军经平凉市草峰原张寨村,越潘杨涧河进入镇原县新城、平泉一带,在新城捉拿了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的国民党镇原县警察局长党效贤、南三镇特税卡长孟维铎、乡公所书记王锡文,并于当晚将其处决于平泉镇,为民除了大害。红军进入镇原地界后,摆脱了跟踪追击的敌人,在此地休整、筹粮一天。
9月1日上午五时,部队从新城、平泉出发,行至姚家川,军部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军民大会。会上红军部队首长讲了话,号召军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会后,兵分两路:一路沿洪河东下,经桃园、张毛、翻过原郑、下茹河川、经双合、桑树坪,北上临泾原,经毛家铺,唐洼,越交口河,东至太平;另一路翻过申家原,下茹河川,经路家坡、五里沟,西绕县城,北上临泾原,越交口河,经孟坝向东前进。两路部队于当晚在太平街、西坡坡村会合、宿营。尔后,全军3400多人经四天行军,进驻永宁山,受到了陕甘边区政府和红军代表习仲勋、刘景范等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15日到达延川县永坪镇,18日在永坪镇,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等同志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继续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红一方面军长征过镇原:1935年10月9日,陕甘支队从宁夏彭阳县的刘原来到了镇原县武沟乡孟庄村。孟庄和甘肃其它许多地方一样,连年遭受旱灾,河水断流,田园荒芜,红军到达这里已是当天下午一点多了,司令部决定:在此地休息,准备吃饭。由于急行军,红军已两天没有吃上一顿饱饭了,战士们非常饥饿。为了解除长途行军的疲劳,让战士们吃上一顿饱饭,炊事班同志在露天支起了许多锅灶,有的寻水,有的找柴,忙个不停。因人多锅少,还借来老百姓的锅熬杂粮稀粥。战士们虽经长途行军和饥饿,但个个精神饱满,笑容满面,他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有的在灶火边烘烤着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有的用破布条绑扎着单耳草鞋,有的在精心地擦拭着缴获的武器,还有人诙谐地讲着笑话,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一时间把行军的疲劳给驱散了。
午饭后,红军继续前进。浩浩荡荡的队伍,经过冯俭、三台、周家台子等村庄时夜幕降临了,漆黑的夜晚,在坎坷崎岖的山沟里行军实在太艰难了,战士们前呼后应,一个拉着一个,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前进着。走着,走着,部队前进的速度慢了下来,这时,传来了司令部的命令:先遣部队继续前进,主力部队在石佛崾岘、大庄院、陈家湾一带宿营。
10月10日拂晓时分,陕甘支队先遣部队经马渠镇、唐家原、塔儿洼、寺庄湾,赶到了三岔镇,主力部队中午前相继到达。与此同时,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同志领导的红十五军团,派出给毛主席送信的骑兵,也到了三岔,主席接过信,立即拆看,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他高兴地说:“这下子好了,可到了家了。”
三岔土脊地薄,农民的生活贫困。但老百姓却非常勤劳、忠厚朴实。开始,他们不了解红军,都躲了起来,后来看到红军打土匪民团,对群众利益秋毫无犯,他们都赶回来亲热接待红军,把红军看成是自己家里人。妇女们主动来帮助烧水、造饭,儿童帮助红军引路,青壮年帮助红军背粮食,红军也积极帮助群众干活,军民关系十分亲密。
三岔街上当时有20多家私人杂货铺,两个广洋杂货店,还有一座半新半旧的天主教堂。红军到达三岔时,当晚第一纵队及纵队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在三岔街宿营;第二、三纵队及领导同志李富春、叶剑英、邓发在距离三岔街三、五里的山岗土窑里宿营;毛泽东同志住在城内街北的天主教堂里,周恩来、彭德怀同志住在教堂前面的窑洞里。
由于长时间的急行军,战士们都没有洗过澡,头发长了、衣服脏了,恰好三岔有一条河。支队司令部原决定第二天各纵队分批轮流洗衣、洗澡,休息一天。后因国民党第八师、第二十四师向莫家园、马家园一带赶来,上午敌骑兵一个团的兵力在三岔镇以南二十华里处与红军五大队警戒接触。红军指战员依靠自然屏障山顶梁峁的有利地形,英勇阻击,使敌骑兵始终未能越过我前沿阵地。为避免同敌人决战,及早进入陕甘苏区,红军除留少数兵力阻击、牵制敌人,大部队分两路离开三岔迅速北上。
10月11日,左路一纵队经肖家园子、大石滩、新堡、白家川、殷家城、刘家梁、杨店子、赵家掌、蔡家坡、胡家台、张家湾、张家吊掌,进入环县。右路军二、三纵队经环县演武、寡妇川、半个城、贾驿一带前进。两路纵队于13日在郑家湾会合,继续向陕北进发。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的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保安县吴旗镇,与陕北红军会师。至此,红一方面军胜利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
二、红军长征在镇原大事记
塔儿洼伏击马匪
1935年10月9日,陕甘支队从宁夏彭阳县的刘原、孟家原进入镇原县地界,来到武沟乡孟庄村。由于急行军,红军已经两天没有吃上一顿饭,司令部决定在孟庄休息吃午饭。当晚,陕甘支队主力部队在大庄院、陈家湾宿营。先遣部队于10日凌晨赶到三岔镇,就在这一天,国民党西北剿匪副总指挥张学良做出在镇原马渠、三岔、殷家城一带消灭陕甘支队的部署。
当日中午,主力部队相继到达三岔镇,为了阻击尾随之敌,陕甘支队派干部团三营政治连迂回到三岔镇30华里外的塔儿洼,设伏阻击牵制敌人,当马鸿逵三十五师王富德骑兵团追来时,红军利用有利地形,将敌军截击在一个狭长的崾岘,经过几小时的激烈战斗,毙伤300多人,200多匹马,缴获了不少战利品,打退了追击敌人。
“八月中秋九月半,塔儿洼遇火线,红军战士真勇敢,国民党军队不沾边,马匪骑兵死伤上千万,红军只伤了八个半。”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讲述红军当年打跑追敌的故事。
红军长征途经镇原,每经一个村庄,每到一处宿营地,不管身体多么疲劳,始终把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宣传共产党解放人类的革命真理,鼓舞人民起来闹革命,使群众知道“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红二十五军到达新城后,在街道写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大幅标语口号,至今仍留在人民群众的记忆之中。孟庄村民尚吉祥老大爷回忆说:红军来到孟庄,只见有的写,有的画,有的唱,有的说,一时间墙壁上,树杆上,山崖边,屋檐下都写满了标语, 贴满了红军的布告、宣言、政策和歌谣。如“唯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军不打人,不骂人,不拉夫”等,“红军一到,到处热闹,满村鲜红,比过年还红火”这首歌谣一直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当红军离开孟庄时,老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妇都来了,她们给红军送鸡蛋、送腌菜、送粮食、送鞋袜,好不热闹。苦大仇深的尚吉祥还串联乡亲,牵来了几十条毛驴,为红军驮送粮食和武器。尚吉祥等群众还主动为红军带路,从孟庄经马渠、三岔、殷家城、毛家川、郑家湾、何连湾直到洪德城,行程达三百七十多华里。经红军指战员再三劝阻解释,尚吉祥等群众才返回家园。
陕甘支队到达三岔后,为了阻击尾追之敌,司令部作了周密部署,派出了一个连的兵力迂回到距三岔三十多华里的塔儿洼阻击,牵制敌人。
不出预料,红军阻击连刚刚隐蔽好,马鸿宾的大队人马向红军阵地发起疯狂的冲锋。这时候,所有埋伏的战士等待号令,准备向敌人开火,霎时,枪声四起,硝烟弥漫,在一个狭长的崾岘中,只见敌人有的跳崖,有的滚沟,有的弃枪逃命,有的被打死,溃退之势,狼狈不堪。
一场漂亮的阻击战结束了,打死打伤敌军三百余人。战士们带着战利品,满怀豪情地返回了三岔镇。
为了保证后勤供给,陕甘支队到达孟庄后,部队派人到大地主刘杰的堡子里去借粮食。刘杰的二儿子刘继元(马步青部副官,当时在家),不但不借给红军粮食,反而开枪打伤了借粮的红军战士。红军当场击毙了这个恶贯满盈,作恶多端的土匪头子。随后,打开堡子,将群众恨之入骨的恶霸地主刘杰押走,在环县玄城沟处决。
陕甘支队从孟庄到三岔、殷家城,沿途还打下了虎存州、孟维常、陈学礼、李藩青等六处豪绅的庄堡,消灭了三岔保安队,处决了保安队长白嘉惠,狗腿子白秀海、李藩青等,缴获手枪一支,长枪二十多支。没收粮食4935公斤、麦面370公斤,牛31头、驴22条、马1匹、猪43口、羊99只、大烟2120两,还有布匹衣物等。除留部分军需外,粮食、衣物、牲畜等大部分分给了当地的穷苦农民。
红军战士长征途经镇原,军纪严明。新城乡新城村88岁的村民张继英老大爷回忆当年红二十军长征过境的情景时说:红军来到新城的那天晌午,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部分村民吓跑了。红军有两三千人,把新城街周围住满了。红军在我家南面的涝池边上支满了锅,用涝池里的水做饭。有两个红军借走了我家的灶具和一篮子鸡蛋,我担心他们把灶具拿走,使我没法做饭。结果饭后,他们不但还了我灶具,还要给我鸡蛋钱。我再三推辞不肯接钱,红军把钱硬放下就走了。红军走后,跑出去的人都陆续回到家里。都高兴地说,早知道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有这么好,我们就不应该跑。
红军不但受到了老百姓的称颂,就连国民党政府官员也不得不承认红军好。临泾乡唐家洼有个清静庵,1935年9月初,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此地,第二年庵门前就立了一块石碑。现在庵已不存在了,但石碑却还立在路旁,碑上清晰地刻着这样一段话:“自民国十五年以来大兵过境,红军后临,四邻居民风鹤无惊,此实为人民之幸福……”。立碑者除署名一些社会名流士绅和村民外,国民党镇原县县长邹介民也署了名,并捐了银子。在此期间,国民党镇原县政府官员朱昌民在给上司的报告中称:“该匪对贫民颇予衣食,所购置之零星东西皆出钱买来……”。可见红军军纪何等严明啊!
红军长征在镇原期间,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的景象。陕甘支队途经孟庄时,有两个中年女红军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因长途跋涉,脚肿腿烂,不能继续行军,村民虎全州自动将女红军扶到他家养伤。敌人进村,挨门逐户搜查掉队红军。虎全州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地将红军战士转移隐蔽起来,每天煎汤熬药,把女红军当着自己的亲人,关照护理。一连二十多天,女红军的伤口开始结疤好转,痊愈后,含着热泪,英姿飒爽地踏上了征途。
红军离开孟庄,前往三岔途中,在石佛崾岘宿营时,一名参谋长和几名战士走进一户人家,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浑身发颤,有气无力地说:长官,求求您饶命吧。老人家以为国民党军队来了。这时,参谋长急忙上前扶起老人,说:老人家,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要害怕。说着叫来了卫生员为老人家诊断治病。接着参谋长又说:我们是专门打那些祸害老百姓的国民党军队和土豪恶霸的,老人激动的热泪盈眶,感慨地说:红军太好了,咱活了一辈子,还没见到过这样好的队伍啊!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过新城、平泉一带,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共产党的主张。红军过后,平泉镇成立了镇原县的早期党支部----平泉镇党支部。从此南三镇及周围地区的群众基本发动和组织起来了,各界群众大都参加了抗日救国会及抗日自卫军。王子厚同志就是在红军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位革命家。(来源:镇原政府办)
三、镇原概况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东临革命圣地延安,南眺十三朝古都西安,西望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扶贫困县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点海拔1767米(三岔老爷山),最低点海拔1011米(上肖毛河),平均气温10.4℃,年均降水量589.1毫米,无霜期175天左右。镇原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民俗产业多彩,是陇上久负盛名的地域人口大县。辖13镇6乡、215个行政村、5个社区、1991个村民小组,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6平方公里,耕地228.48万亩,居全市第一,总人口53.5万人,居全省第14位、全市第2位,其中农业人口49.38万人。
镇原也是历史文化大县。镇原乃华夏故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属雍州,秦属北地郡,汉首置临泾县,唐时置原州,元称镇原州,明改州为县,沿承至今。镇原是东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王符和北魏灵太后胡充华的故里。历代文臣武将层出不穷,如李恂、胡奋、席固、皇甫镛、胡顺之、杨政、仇钺、许理等保家卫国、守职重实;东汉王符“潜夫论”,蜚声中外;北魏灵太后临朝摄政,治国清明;甘肃近代十大名医之首慕元春名扬陇东、杏林楷模;慕寿祺从政清勤,博史善文,《甘宁青史略》独领风骚。镇原县又以陇东“文化大县”闻名,近现代书画名家张宸枢、张炳麟、邓博五、段思坎等人闻名省内外,2010年被中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现有镇原籍中书协会员35人、美协会员7人,建成占地150亩文化产业基地1处,有书画协会、分会等专业组织机构4家,各类书斋画廊260多处,专业创作团队400多人,书法爱好者10万多人。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尤以剪纸、香包、刺绣独具特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国家、省、市级艺术大师7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