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历史

红军长征在会宁

2020-06-23 从头越 网络 浏览1632

一、红军长征在会宁概述

从1935年10月2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率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会宁,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有近7万名红军将士在会宁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有1800多名红军将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陕甘支队过会宁 1935年10月2日,陕甘支队一纵队和二、三纵队从通渭县城出发北进分别到达到通渭县的寺子川、义岗川和会宁县党家岘乡的梁家河一带宿营。

10月3日凌晨5时,一纵队从寺子川出发入境静宁,沿该县的四河、红寺一线东进并向南警惕敌军,行进中与从静宁县城出发游击侦察的国民党军某团遭遇,经两小时鏖战,敌军溃退,一纵队夜宿于界石铺以南的冯家大庄(今祁家岔)。

同日凌晨2时,二、三纵队分别从义岗川、梁家河出发向北挺进,为防止西兰公路一线敌军袭击,两纵队以战备姿势平行运动,途中遇到国民党民团董本斋部阻击,红军将其击溃后迅速超出西兰公路进到会宁县东南部的党家岘、侯家川、杨崖集一带村宿营。其中,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从党家岘乡的梁家河转移到太平店乡的宋家庄一带宿营,毛泽东、彭德怀率支队司令部和二纵队一部由杨崖集乡的陇西川经罐子峡进驻静(宁)会(宁)交界地界石铺。10月4日,二纵队在西兰公路侯家川乡地界的王家店伏击,截获国民党军由西安到兰州运送物质的10余辆汽车,红军将战利品一部分留作军需,一部分分给当地群众。

同日,一纵队由冯家大庄移驻西兰公路附近的高家堡。此时,西兰公路东起高家堡,西至王家庙,数十里的路段被红军所把持,一、二、三纵队之间利用西兰公路电话线(清光绪十七年架设单线,民国中期已增长为三条线路)及时通信联络,控制敌情动向。

10月5日,陕甘支队撤离西兰公路静会地段,一纵队由高家堡东进达到单家集(今属宁夏西吉县),二、三纵队由青江驿、界石铺东进达到公易镇(今属宁夏西吉县)。7日,陕甘支队翻越六盘山向陕北挺进。从通渭出发,分三路向静宁、会宁一带转移。

红四方面军在会宁 1936年9月14日,红一方面军左路由红15军团73师组成特别支队,一部直插会宁县北部郭城驿、宋家河畔,10月2日,红一方面军15军团73师骑兵团占领会宁县城。

1936年10月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4军2个团由政委王宏坤率领到达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15军团73师会合。

10月8日,红四方面军4军10师在青江驿同红一方面军1师会合。

10月9日,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及4军一部到达会宁县城,同红一方面军1师、73师会师。

10月10日傍晚,红军总司令部,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前召开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会,总司令部机关,红一方面军1军团1师、15军团73师和红四方面军各部队的代表及部分群众共700多人参加联欢大会。会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宣读了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的《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通电》指出:“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准备了举行对于中国新的大规模的进攻,我有五千余年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处在空前未有的危机存亡地位的时候,我民族革命战斗的先锋队,第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

红二方面军在会宁 15日,红二方面军2军团和32军由通渭县进入会宁县侯家川一带;17日,6军团进入会宁杨崖集、青江驿一线,与红四方面军9军会合;18日,红二方面军6军团到达会宁老君坡,与红一方面军2师会合,并于19日举行会师联欢会。2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经会宁县太平店到达老君坡,随后到达静宁县兴隆镇(今属宁夏西吉县),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领导人同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治委员聂荣臻会面;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移驻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在这里举行会师联谊活动。23日,红军总司令部移驻打拉池,朱德、张国焘与彭德怀在此会晤。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全面实现了大会师。

二、红军长征在会宁大事记

1、会宁人民喜迎红军会师

大会师期间,会宁人民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情意,倾其所有,从人力、物力各方面支援红军,为红军战略转移实现大会师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红军征用的粮食超过200万斤。1936年9月的《红色中华报》报道:“仅在郭城驿一地,就筹集粮食四五百石(折合70余万斤)”。红堡子村富户王翰捐献粮食二百石(折合30余万斤)。当时的会宁,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物资供应极度短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在此情况下,人民群众自发地捐献粮食、物资和窖水,为会师部队补充供养,使红军在艰苦转战过程中得到了一次长时间很好的休整。红军在会宁会师活动近两月,足迹遍布全县,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建立红色政权,播撒革命火种,发展壮大了红军队伍。红军在会宁境内与国民党军队多次进行战斗,留下一大批伤病员,会宁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伤病员,组织担架队、游击队,配合部队作战和转移。红军与会宁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会宁为长征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2、占领会宁城

1936年9月30日夜11时30分,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奉命从宁夏同心县出发,奔袭会宁县城。10月2日凌晨到达会宁城北一村庄隐蔽。驻守会宁县城国民党新1军11旅两个连和县保安中队毫无察觉,5时半,城门大开。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指挥部队,从北门、西门突袭,迅即冲进城内,控制城门楼等制高点,组织火力向敌军展开攻击。守敌晕头转向,乱作一团,一部分敌军据守街西一所学校向红军反击。骑兵团1连指战员向敌人猛烈冲杀,2连指战员下马徒步作战不到半小时,敌人被击破,四处逃命。3连4连对击溃之敌逐街逐巷进行搜索战斗,1个小时后,残敌全部缴械,战斗结束,骑兵团占领会宁县城。毙敌10余人,俘敌50多人,红军无一牺牲,只有几名轻伤。

3、慢牛坡设伏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第31军91师、93师和红4军1个师在河畔镇慢牛坡设伏,阻击关麟征部,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北渡黄河。28日,关部进至车家川一线,其部73旅145团进入慢牛坡红军伏击圈,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关部146团随后赶来增援,关麟征率师部亲自督战,激战至午夜,红军北撤,双方伤亡均重,红31军93师师长柴洪宇及100多名红军指战员牺牲。警卫员王树堂委托当地农民姜启容荣置棺埋葬柴洪宇。1958年柴洪宇亲属将其遗骨迁至河北省邯郸市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

4、大墩梁战斗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后卫部队5军由通渭向会宁北进。22日,军长董振堂命令部队在华家岭一带阻击毛炳文37军9个团,双方激烈战斗。23日,红5军37、39、43、45团从华家岭退到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地带,毛炳文部占据大墩梁南山向红军进攻,红军先后打退毛部5次冲锋后,突遭7架敌机狂轰滥炸,迫使红军沿杜家梁、毛牛川向会宁县城方向撤退,这次战斗红军伤亡887人,副军长罗南辉壮烈牺牲在当地埋葬。

5、红堡子战斗

1936年9月,红一方面军15军团73师219团政委李国厚带领4连,驻扎郭城驿乡红堡子村,等待接应二、四方面军。10月6日,驿防靖远县城的国民党新1军10旅旅长李贵清派团长王五田部袭击红军。红军侦知后即在村外设伏。敌军骑兵在前。步兵在后,气势汹汹扑来,待敌军进入伏击圈,红军凶猛开火,王部被击溃,逃往靖远大芦子,又被红军73师夹击,王五田及几个残兵逃回靖远城,其余全被歼灭。

6、范家坡战斗

骑兵团攻古会宁县城后,国民党新1军军长邓宝珊,电令驻定西11旅长刘宝堂,率兵收复会宁县城。10月3日上午11时刘宝堂部到达距会宁城北10多公里的曹家河畔(属定西县),红一方面军1军团直属骑兵第2团在此阻击敌人,4日,红一方面军1军团政委聂荣臻率1师、2师从界石铺,15军团73师师长赵凌波,政委陈漫远率部从郭城驿,火速向会宁县城增援。在城西北的范家坡、西岩山构筑工事,作好战斗准备。下午2时许,刘宝堂部分两路进犯,战斗一直打到下午6时。红军英勇抗击,敌军全线溃退,死伤多人,副团长张铭注被击毙。10月5日,刘宝堂部占据西岩山上一土堡,刘亲自督战指挥,向红军阵地发起反扑。战斗持续两个小时,敌军被彻底击溃,仓皇逃向定西。至此,会宁县城及其周围敌军全部肃清,红军完全控制会宁城,为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奠定基础。

三、会宁历史

会宁县丁沟风电场

会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生息繁衍。夏、商、周三代,会宁为古羌戎所居。秦始皇统一后属北地郡(一说属陇西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郡,在今靖远县境设祖厉县,会宁县地归祖厉县,为安定郡县属之一。新莽时期,祖厉县改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社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收祖厉县民,于武威近侧别置祖厉县。东晋、十六国时期,祖厉县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北魏统一北方后,移祖厉县治于平凉境内,改名祖居,属陇东郡。废帝元年(531年,即节闵帝普泰元年),北魏将宇文泰于汉鹯阴县地(今靖远县境)置会宁县,属高平郡,为有会宁县名之始。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经会宁,命置会州,州治会宁。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废州,省县,设会宁防,移会州于鸣沙城(今宁夏中卫县境)。保定三年(563年),武帝宇文邕西巡于会州,置乌兰县,并设乌兰关(后称会宁关,县址、关址均在今头寨子镇河坪社之关川河口,后移县治于今马家堡古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会宁防为会宁镇,十六年(596年),复改置会宁县,属平凉郡。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凉川县,并置会宁郡,郡治凉川(今靖远县境),辖凉川、乌兰2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改凉川县为会宁县。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西会州为会州,贞观八年(634年),因足食,遂改会州为粟州,辖会宁、乌兰2县,同年又复为会州,属关内道。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会州陷于吐蕃,并改名汝遮。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会州归于西夏,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收复会州。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于会州西南百里筑新城,赐名会川城(今会宁县境郭虾蟆古城)。南宁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会州被金占领。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西宁县(今会宁县翟家所乡西宁城,宋称甘泉堡),属秦州。宣宗贞祐初年,会州归西夏,迁州治于会川城,称新会州。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兴定四年(1220年),新会州、西宁州相继陷于西夏。元光二年(1223年)会州归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三月,蒙古军破西宁州,不久,降州为县。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郭虾蟆继续坚守会州孤城,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会州城破,军民投火自焚,蒙古军遂弃会州城,迁州治于西宁县。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因地震强烈,诏改会州为会宁州。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右丞相徐达率兵进陇,会宁州遂归于明。十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移治所于今址,隶陕西布政使司所领巩昌府(治所今陇西)。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会宁隶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六年(1667年),陕甘分省后隶属巩昌布政使司;七年(1668年),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裁府留县,会宁县改属甘肃省兰山道;16年(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政府;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8月12日,会宁解放;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25日,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宁县隶属定西专员公署(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银市恢复建置,会宁县改属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