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历史

红军长征在信阳

2019-06-13 admin 信阳党史网 浏览903

一、红二十五军长征在信阳概述

1934年11月17日,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县朱堂店以南之罗古寨击退敌“追剿队”第五支队的进攻后,当夜在信阳以南之东双河和柳林之间(浉河区档案局:浉河区柳林车站北500米处)越过平汉线,肚利地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

红二十五军越过京汉铁路后,经青石桥、黄龙寺、月何店等地进入桐柏山区。

二、信阳光辉历史综述

革命历史壮丽辉煌,影响深远

信阳是鄂豫皖苏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凡的影响。这里是红军的摇篮,红色的首府,将军的故乡。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这里即开始有了党的活动,并组织信阳铁路工人投入了京汉铁路大罢工。随着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共豫南地方党组织于 1925年春建立,从此豫南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把大革命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

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摇篮之一,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豫南党组织在发动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较早的萌发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1927年秋至1928年春,就组织豫南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信阳的四望山红色区域;1928年夏秋,在鄂豫边区开创了以光山柴山保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继之又于1929年夏成功的发动了商城起义,创建了河南省的第一支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三十二师,开创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苏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相继建立了7个县苏维埃政权,土地革命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省委、鄂豫皖苏维埃政府设在新集(今新县县城),新县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经过扩建整编,相继成立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正规部队。红军主力长征后,信阳人民又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使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

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红二十八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战前线。中共豫南党组织努力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在豫南沦陷后迅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四望山抗日根据地。李先念、陈少敏都先后从这里出发,联络鄂东、鄂中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并在此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望山会议,全面统一了豫鄂边区党的组织和所领导的抗日武装。豫南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粉碎敌、伪、顽的“扫荡”、 “清剿”,大力开展根据地建设,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为新四军五师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豫南党组织领导全区军民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配合中原军区部队与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胜利完成了中原解放区的战略坚持任务,牵制了国民党数十万兵力,起到了策应全国解放区战场的巨大战略作用。在全力支援中原部队胜利完成中原突围后,豫南党组织领导游击队继续坚持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革命斗争。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开始了重建大别山解放区的艰苦斗争。到1948年3月,先后建立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等根据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信阳党政军组织迅速恢复重建,并广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配合实施战略反攻,使解放区逐步巩固和发展。大别山解放区的创建,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接着,豫南党政军全力以赴,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援解放军渡江南下,同时,在解放区深入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剿灭残匪,巩固人民政权,为实现由革命战争向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雄的信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28年,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树了伟大功勋,付出了巨大牺牲。有100多万人参军、参战,30多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荣誉。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信阳的山川沃野,诞生了一支支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涌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刘伯承、徐向前、徐海东、李先念、陈少敏、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郑维山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1955年授衔时,信阳籍授少将以上军衔的68名,占河南省籍授衔将军106名的 64%;1988年全国授衔上将17名,信阳籍就占3名;1998年,中央军委正式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有9位在这里战斗过。

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信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素有鄂豫皖“三省通衢”之称。这里林木繁茂,山水佳秀,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誉。这里受先辈之恩泽,有传统文化的浓厚积淀。中国共产党领导信阳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遗址,又为信阳人民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与信阳的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信阳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信阳红色旅游资源独有的特色。信阳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2004年底,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信阳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邀请专家对信阳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现场踏勘。专家们一致认为,信阳市史迹丰富,名人众多,从“头”红到“尾”,而且地位重要,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据初步调查和考证,信阳境内革命遗址、纪念地有400余处,已被确定立为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78个(处),其中,有一批已被列为省级以上乃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立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信阳光辉历史的重要象征。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信阳的山川沃野也孕育了深厚的无形历史遗产,凝炼出大别山区革命精神。从这里走出的红军部队,把《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两首革命歌曲唱红了全中国;吴焕先、詹谷堂、桂步蟾、晏永香、杨厚益、赵崇德、叶成焕等信阳藉著名英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从容赴死,英勇献身,表现出的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慨;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在这里工作战斗中表现出的崇高精神风范;信阳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等等。一些影视剧如电影《大转折》、《五更寒》真实再现了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老区人民精神风貌。信阳老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信阳老区的革命传统和精神,是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是无价之宝。作为中国革命三大名山之一的大别山这一块所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应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需要进一步弘扬光大。

信阳自然风光、历史人文资源和红色资源兼而有之的旅游资源非常难得,能够形成纵横交织,循环贯通的红色旅游线路,可以与山水风光旅游、历史文物游、宗教文化游、风俗民情游、寻根问祖游等紧密融合,使信阳市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最近几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抓住信阳被确定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的契机,加大开放带动战略实施步伐,开展 “六城联创”,发展生态旅游,围绕“山、水、林、泉、寺、茶、红”等资源发展“一红一绿”特色旅游;市领导分赴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招商、宣传、促销,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进行新一轮规划,信阳市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正面临新的大好机遇。目前,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强劲,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大手笔、大气魄运筹信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以红带绿,以红促绿,必将为信阳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