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景点

华盖寺

2019-05-25 admin 网络 浏览1256

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十公里,渭河南岸的二十铺村东。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喇嘛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
  华盖寺,西接朱山,红断晚霞;北临渭水,绿波萦回;南依秦岭,空临险绝。山下天定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自古乃桑梓胜境,是为佛家习禅、道家演易的理想处所。
  华盖寺现存可编号的洞窟18个,有佛、道、儒三教及图腾崇拜四方面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个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塑像13身,还有福禄寿三星的三个精美头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个塑像的四分之三。从塑像组合上看,除无量殿、玉皇洞为群塑,孔子洞、伏羲、灵官洞为单体塑像外,其余洞中全部是一主二侍者的造像布局。壁画的绘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现基本一致,除无量殿和释迦洞有故事画外,其它均是在左右两壁绘单个人物画,窟顶为圆光扇面或书画。
  华盖寺石窟开凿于泰定年间。明世宗嘉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许多寺院被改为道观。华盖寺石窟的塑像因地处僻境而幸存。华盖寺开凿于元泰定年间。在山下原有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主殿屋面上有三行铁瓦,人称铁瓦寺。最早建于元代,可惜的是这座寺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通316国道时被拆除,现在的建筑是近些年群众自发募集修建而成。
      华盖山上的洞窟有18个,塑像53尊,壁画204幅,分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个内容。这些作品,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融各类艺术、传说故事、风俗民情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审美和考古价值。三眼洞、伏羲洞、无量洞等更是华盖寺艺术精华之所在。而最为珍贵的是最高处的石窟为三眼洞,互相通联距地面66米,窟外修有一门二窗,窟内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空间,实为一体,每个空间内供奉不同神祇。进入三眼洞首先会看见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居中的是老君洞,最里侧的是释迦洞。释迦洞高约1.9米,宽约2米,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高90厘米,神态安详,面相清秀,结跏趺坐,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抚膝,左右立阿难、迦叶。


在释迦洞两侧黝黑的墙壁上绘有壁画,虽然色彩已经有些斑驳,但线描却仍然清晰。两壁上各有一幅《西游记》题材的唐僧取经壁画,以马背上是否驮有经书作为参照,西北壁上绘《唐僧取经归来图》,东南壁上绘《唐僧取经图》。两幅壁画长度各约3米,皆绘有完整师徒四人和白马形象,壁画四周有约10厘米宽的墨框。
      西北壁《取经归来图》中孙悟空在当前引路,猴脸模样,无发,头上戴紧箍,身穿浅褐色直裰儿,外罩红色短褂,紧口长裤外裹虎皮裙,脚穿红色靴,左手掐指,右手持金箍棒,头部扭向后方,似乎因看见所获经书而面露喜色。队伍中第二位是沙僧,头圆面方,秃顶髡发,红唇微张,表情似笑,着交领长袍,腰系黑带,穿黑色长靴。他肩扛经书,右手扶担,左手持降魔杵。《取经归来图》中白龙马将师徒四人分为前后两组,背上所负的一摞经书暗示众人已从西天取经归来。壁画中白龙马并非膘肥体壮,却精瘦干练,其双目圆睁,鼻孔细长,牙关紧咬,表情丰富似人。唐僧立于白马之后,面目清秀,五官精致,头戴僧帽,身着宽袖长袍,左肩披朱色袈裟,脚穿红色云头履,双手合十,似乎正望向白马背上的经书。猪八戒跟在最后,体形巨大,头戴扁帽,猪脸、双眼皮、细长眼、长嘴上噘,长耳下耷,口露獠牙。身着交领长袍,领口处系一块方巾,侧身扭头回顾后方。《取经归来图》中唯有唐僧是站立姿势,其余三人一马均作前行状。
       华盖寺取经壁画的绘制时间也应不早于元代,而早于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之前。这两幅取经壁画,是甘肃省东部现存极为重要的两处取经壁画之一,它与河西地区所保存的诸多寺窟取经图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跟随玄奘法师西行足迹的取经图像流传线路。
       在嘉靖年间和权奸严嵩做过殊死斗争的一代名臣杨继盛(世称椒山先生),在狄道期间曾写过大量诗文,而“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等,经过鲁迅、李大钊、瞿秋白等现代名人的传诵点化,更是耳熟能详。1551年,北方俺答汗挥师东侵围攻北京,明朝京师告急,严嵩不但不采取抵抗行动,反而认为“寇饱自扬去”。杨继盛上疏弹劾仇鸾,坚决主张采取抵抗,被贬为狄道(今临洮)典史。他风尘仆仆一路西行,来到华盖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椒山先生愤而题诗壁间:“望驰三塞外,身在半天中。回首长安近,如何云雾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