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征文化

红西路军在古浪长征故事

2019-08-24 admin 从头越 浏览1350

1、英雄陈伯稚

16日拂晓,敌人在炮火掩护下,以步兵、骑兵相配合,向古浪东山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守卫东山的红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集中全部火力痛击敌人。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惊天动地,火光,烟雾和飞起的尘土笼罩着山岗……

……敌骑兵突入城内,往返冲杀……

陈伯稚带领着司令部的全体人员与敌人拼杀。子弹打光了,便抡起大刀砍杀敌人,只见他左冲右突,手中的大刀在敌群中挥舞,敌人挨着的死,碰到的伤。渐渐地他的大刀卷了刃,身上也多处受伤,终于倒在血泊中。

同志们冒着弹雨,把陈伯稚背到一个墙角。只见他伤痕累累,鲜血直流,已经停止了呼吸。他那殷红的鲜血,染红了身边的砖墙,染红了身下的沙石。

夜幕降临,残暴的敌人暂时退出了古浪城。战士们含着热泪,掩埋了陈伯稚的遗体。陈海松为他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追悼仪式。没有花圈,没有悼词,只有战友们的热泪和誓言,他们为失去自己的好参谋长而悲痛万分。

陈伯稚,1914年3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桃花区黄土坡(现属城关)乡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里。在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三。8岁私塾,两年后到县立高小上学。由于他刻苦攻读,品学兼优,成为乡里的“三才子”之一。因家境贫寒,高小毕业后就到县城里一家商行当了学徒。

1929年,陈伯稚全家在黄安县高桥区王新绿村落户。陈伯稚报名参加了当地的群众武装组织农民赤卫队,成为一名旗手。鄂豫皖边界的革命斗争迅速扩大,高桥区成立红色补充军独立营,营长由区委书记李先念兼任,陈伯稚被编在第一连任班长。1930年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战斗中,陈伯稚领到了战利品——一支“汉阳造”,心里十分高兴。

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县七里坪,宣告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不久,红四方面军发动了著名的黄安战役。当时,陈伯稚在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任连长。

黄安战役,经过43天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歼敌1.5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大长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志气。

1932年初,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成立学兵连,陈伯稚调任该连指导员。学兵连的战士大多是扩红时招收的红小鬼,他们没有枪,每人一把大刀。陈伯稚组织他们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还要随时准备执行战斗任务。后来,学兵连编入师直特务营,陈伯稚任营政治委员。不久,红三十一团扩编为红十一师,陈伯稚任该师第三十二团政治委员。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撤离了川陕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长征,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陈伯稚被任命为红九军参谋长。

不久,陈伯稚调红军大学学习。陈伯稚是学员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他除了积极帮助其他学员搞好学习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办墙报《战火》和校刊《红炉》。

1936年3月,红大第一期学员毕业,陈伯稚留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工作了一段时间,6月又回到红九军任参谋长。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10月下旬,红九军和红五军、红三十军奉命从靖远渡过黄河,组成了红军西路军,陈伯稚跟随部队又开始了孤军奋战的悲壮历程。

红九军渡河后,占领了锁罕堡、打拉牌一线。敌马步芳部第三旅及特务团,民团5000多人向红九军阵地攻击。陈伯稚指挥红二十七师与敌激战七个小时,将敌人击溃。第二天,敌第一旅和第二旅继续来犯,被红二十五师击溃。红九军全线出击,猛追逃敌,缴获敌人大量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徐向前总指挥将这次胜利的消息通报全军。(《悲壮的征程》)

2、“小秀才” 易汉文

27师政委易汉文,又名易文炳,礼山(今湖北大悟)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排、连长,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九军教导师政治委员,二十七师政治委员等职。

1911年2月11日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唐店易家湾一户佃农家庭。他5岁丧父,母亲带著他兄弟六人和一个姐姐艰难度日。一家八口租种颜家地主两担多田,租喂一头耕牛,条件是除交租外,还为颜家照看一片坟场。如果在正常年景,家人无病无灾,日子勉强过得去。

易汉文7岁跟母亲种地,10岁时就学会了各种农活。12岁开始用母亲和自己辛勤劳动积攒的钱作学费,读了三年私塾。他成绩优异,写得一手好字。因交不起学费,他辍学在家种田,但还利用上“夜校”的机会学文化,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人们称他“小秀才”。

1927年,一场飞来的横祸给易家带来了灾难︰耕牛得病死了,颜家坟场的一棵树被一个姓石的大地主砍伐了。颜家惹不起那家地主;便拿易汉文家出气。夺佃不算,还硬逼著易家赔牛赔树,整得他们赤贫如洗。老二体弱,经不起这沉重的打击,连气带病,不久去世了;为生计所迫,老三只好到宣化店给人做饭;老五到汉口给人种菜。辍学回家的易汉文被家乡一位颇具盛名的唱道先生收为学徒,并且很快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给易汉文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也播下了阶级仇恨的种子。

1927年黄麻起义的枪声唤醒了大别山区的农民。1929年,郑新民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宣化店农民起义爆发,建立起罗南革命根据地。易家湾时属罗山县管辖,共产党员黄庆如受党的派遣来此发展党的组织,组建农民武装。易家弟兄积极响应,很快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除了已去世的老二和外出谋生的老三、老五外,年已18岁的易汉文,在母亲的支持下,同大哥和六弟一起,参加了郑新民领导的宣化店农民起义。易汉文由于革命意志坚定,身体好,又识字,很快被编入罗山独立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春,参加了著名的双桥镇战斗。

双桥镇大捷後,易汉文参加红军,编入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相继任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由于他能文能武,深得徐向前等领导人的赞赏。(中华易氏网)

3. 沙漠边上飘落的红西路军“种子”

落居古浪县裴家营子的西路军女战士刘延寿。就像一颗西路军飘落的种子,在腾格里沙漠南沿,顽强地生根、发芽、结果,解放后她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开渠引水,发展生产,事迹突出,被选为省人大代表,但她从不张扬,媒体几次采访都未能如愿,至今难以查询到她的更多详细资料。

刘延寿身上遗传着共产党人最优秀的基因。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她身上有最典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