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家岭阻击战中,10月22日黄昏,罗南辉指挥部队向会宁县大墩梁撤退时,不幸被敌炮弹击伤了胸部右侧和头部,军部卫生员为他做了包扎,但他坐在担架上,忍着剧烈的伤痛,继续指挥部队。
红二方面军第六军的十六师、十七师、十八师和模范师在六军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的指挥下,为左纵队向两当、凤县前进。于1936年9月14日经礼县的红河镇到天水县华歧乡的余家坪、海头一带。
三岔镇位于镇原县北部,地处甘宁两省交界地带,素有庆阳“西大门”之称,是回汉两族杂居区,距县城84公里。因康河、白家川河在此交汇为蒲河,形成了一个三岔路口而得名,为去彭阳县、镇原县和华池县的分路口。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长征经过西吉时和当地的回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距西吉县城40公里的兴隆镇单家集,红军在1年多的时间内就曾3次驻扎在这里,毛主席在这里还与当地陕义堂清真寺的阿訇结为了朋友。
70多年前,一个14岁的叫曾宪祯的孩子,是个小红军,他从江西兴国来到甘肃会宁。他当时参加的是红一方面军,被编在三军团第六师十六团三营三连,先后当过勤务兵、号兵、卫生员。
1934年9月初,国民党十几万大军向松毛岭进攻,直逼汀州、瑞金,红军长征的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刘少奇主持召开紧急会议,一方面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参加松毛岭保卫战,另一方面动员汀州人民在一个月内完成“收集5万床被单”“借谷60万担”“募集草鞋20万双”“生产斗笠20万顶”的支前任务,汀州红军被服厂、兵工厂的工人们日夜加班,赶制了大量的军衣和弹药。
环县,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红军长征时,曾在环县境内行军7天跋涉500里路程,离开甘肃进入陕西。
从1935年10月2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率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会宁,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有近7万名红军将士在会宁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有1800多名红军将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西方野战军,长征途径西吉兴隆、公易、平峰、将台堡等多个乡镇,于1936年10月22日在将台堡完成了红军三大主力最后一次会师,结束了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